走進嘉禾海運戲院那刻,冷氣混著爆谷焦糖香撲面而來,腳下地毯吸走所有雜音,像踏入另一個時空隧道。抬頭是挑高兩層樓的巨型IMAX幕,還沒亮燈,已感覺到那種壓迫性的存在。記得第一次來是九七年,阿爸帶我看《鐵達尼號》,那艘大船撞上冰山時,全院抽氣聲比冷氣聲還響。廿幾年過去,座椅從絨布換成電動震動皮椅,但牆角那些波浪形暗紋燈槽,依舊是記憶裡的模樣。
有人說海運戲院是「復刻版」,我反倒覺得它像棵老榕樹,新枝纏著舊根生長。舊海運原址在馬可孛羅酒店,當年號稱亞洲最大,2000年結業時全城影迷心碎。如今新戲院落戶同區的「海運觀點」,刻意保留經典名號。最妙的是二號院那台35mm菲林放映機,香港只剩三間戲院肯養這頭「恐龍」。上月重映《花樣年華》,放映師陳伯弓著背調片盤,菲林轉動的咔嗒聲像心跳,畫面偶爾閃過細微刮痕,張曼玉搖曳的旗袍頓時有了時間的重量。
這裡的IMAX廳是另一種極致。當《奧本海默》核爆畫面炸開,座椅隨低頻音浪震動,冷氣風口竟同步噴出氣流。散場時摸著起雞皮疙瘩的手臂,突然懂為什麼有阿伯帶孫子來看《星球大戰》——當年他也在同個位置,為黑武士登場嚇掉手裡的魚蛋。那些鑲在走廊的舊電影海報,《英雄本色》發哥燒鈔票點煙,《倩女幽魂》祖賢的回眸,全是港產片黃金時代的切片。
最愛深夜場散場後的魔幻時刻。推開隔音大門,咸咸的海風混著廣東道霓虹燈味灌進來,回頭望見售票處頂端那顆復古膠片燈箱,紅光在凌晨兩點靜靜流轉。旁邊貼著手寫告示:「本週菲林放映:《重慶森林》加開午夜場」,墨跡未乾。維港對岸的摩天輪早已熄燈,這裡的光卻持續轉動著,像枚嵌入尖沙咀心臟的電影菲林,一格,一格,固執地顯影著某些不被時間沖走的東西。
IMAX廳個震動座椅係咪真係跟足劇情震?睇災難片會唔會震到飛出走廊?
懷舊還懷舊,但成日話菲林先有「溫度」,會唔會係美化咗回憶?當年睇菲林成日斷片跳格先激氣
知唔知點解叫「海運」?同隔離海運大廈有無關係?
睇到講菲林聲「咔嗒咔嗒」眼濕濕,細個跟老竇睇戲,佢成日話呢啲聲似佢哋船廠啲機器
海運個小食部仲有冇賣嗰種懷舊雪糕三明治?廿年前食過一次記到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