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邊的陽光斜斜灑進廚房,阿妹的小手沾滿麵粉,正認真捏著餅乾麵團。上週鄰居送來一盒手作餅乾,她盯著包裝上咧嘴笑的大口仔捨不得吃,眼睛亮晶晶地問:「我們可不可以養這種餅乾?」養餅乾當然不行,但能親手捏出會微笑的點心。試過三種麵粉比例、調整兩次烘烤溫度,終於找到酥脆不硬口的祕訣,連五歲小孩都能輕鬆捏出圓滾滾笑臉。
從冷藏室拿出冰透的無鹽奶油塊,指尖按下去要有微微阻力才算達標。我總用法國艾許奶油,那股堅果香氣是餅乾靈魂。奶油丁放進鋼盆那刻,阿妹已經搬好板凳站上來,搶著握打蛋器:「我要幫忙打發!」其實用橡膠刮刀手動拌勻更穩當,機器打發容易混入過多空氣,烤出來會有惱人的裂痕。
糖粉像初雪般篩入奶油時,阿妹突然驚呼:「下雪了!」她總能發現魔法時刻。重點是糖必須分三次疊加,每次都用按壓手法融合,直到呈現淡鵝黃色絨毛狀。接著打入冰雞蛋那瞬間要快手畫圈,聽見嘶嘶聲就是乳化的關鍵訊號,這步驟決定餅乾會不會在烤箱裡離家出走。
低筋麵粉過篩像降下香噴噴的雨,我用日本紫羅蘭混台灣在地小麥粉,筋性恰到好處。拌粉時得用「切拌」手法,刮刀垂直切入麵糊再翻起,像在折疊雲朵。看到還有零星粉粒就停手,過度攪拌會喚醒麵筋,烤完變成硬餅乾棒。最後撒點現磨肉荳蔻粉,香氣會有層次。
麵團用烘焙紙包成方磚冷藏時,阿妹每隔十分鐘就開冰箱偷看:「它睡醒了嗎?」其實冰兩小時剛剛好,麵團變得像溫潤玉石。擀麵杖抹點油防沾,厚度維持半公分最妙,太薄容易烤焦,太厚中心不酥。大口仔模具壓下去那刻,阿妹屏住呼吸,掀起模具時麵團咧嘴對她笑,廚房瞬間爆出歡呼。
烤盤鋪烘焙紙是常識,但我在紙上再刷層極薄橄欖油,餅乾底部會多層金黃脆殼。烤箱預熱到170度是甜蜜點,放中層烤12分鐘後調頭再烤3分鐘,熱流對流才均勻。最神奇是看著餅乾邊緣泛起蕾絲般的金邊,香氣鑽進鼻腔那刻,阿妹跳著數:「一、二、三第十個在膨脹了!」
出爐後忍五分鐘再移駕網架,此時餅乾還在偷偷變脆。阿妹急著想偷拿,被燙得縮手吹指頭。等完全放涼咬下那刻,喀滋聲像踩碎秋葉,奶油香從齒間漫到喉頭。她突然把餅乾舉到陽光下:「你看!每個大口仔笑得不一樣耶!」有些嘴角翹高些,有的眼睛圓點偏左,手作的可愛正在這些不完美裡閃閃發亮。
夜裡收拾廚房,發現流理台角落藏著三片歪扭的餅乾。阿妹用保鮮盒仔細裝著,上面貼便條:「給媽媽的月光點心」。咬下微涼的餅乾,齒間漾開的何止奶油香,還有孩子偷偷練習的愛。原來所謂親子烘焙,烤的不是麵粉與糖,是把那些咯咯笑的晨光,和麵團一起捏進記憶裡保鮮。
請問麵團每次壓模後重新揉成團,烤出來會比較硬是正常的嗎?
照食譜做了但邊緣有點焦,是不是烤箱溫度要再降?我家是旋風式烤箱
孩子把餅乾捏成恐龍形狀,烤完腳趾斷了三根有辦法讓造型更堅固嗎?
想問奶油改用發酵奶油的話,香氣會不會更明顯?
昨天跟女兒一起做,她偷吃生麵團還跟我說「在幫餅乾試味道」,看到這篇笑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