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餅,這個名字一聽就讓人想起台灣的陽光與人情味。記得小時候,每次回台中老家,阿嬤總會從抽屜裡拿出一盒剛烤好的太陽餅,外皮酥脆,內餡甜而不膩,咬一口就滿嘴麥芽香。那種滋味,不只是點心,更像是家的記憶。長大後,我試著自己做,失敗了好幾次——不是皮太硬,就是餡太濕。後來才明白,傳統糕點的魅力在於細節,從麵粉的選擇到揉麵的手勁,都得講究。
太陽餅源自台中,據說清末就有了。最初是街頭小販賣的平民點心,慢慢演變成台灣伴手禮的代表。它的形狀圓圓的,象徵太陽,餡料用麥芽糖和砂糖調製,代表土地的甘甜。現在市面賣的,很多加了人工香料,但我堅持用古法:只用天然材料,才能吃出那種樸實的感動。
今天就來分享我的食譜,這是我試了十幾次才抓到的比例。材料很簡單:中筋麵粉300克、豬油或無鹽奶油100克(豬油更香,但奶油適合素食者)、冷水120毫升、麥芽糖150克、細砂糖50克、少許鹽。工具嘛,一個大碗、擀麵棍,還有烤箱預熱到180度。
先做外皮:把麵粉過篩,加鹽拌勻。豬油切小塊,慢慢揉進麵粉裡,用手掌壓開,別用機器,否則口感會變死硬。揉到像耳垂軟度,蓋上濕布醒30分鐘。這段時間別閒著,做內餡:麥芽糖和砂糖小火煮到融化,攪拌均勻放涼。切記火候要小,不然糖會焦苦。
麵團醒好後,分成小團擀成圓皮,包入一匙餡料,像包包子一樣捏緊。輕輕壓扁,用擀麵棍擀成薄餅,厚度約0.5公分——太厚烤不酥,太薄會破皮。表面刷點蛋黃液,送進烤箱烤15分鐘,看到邊緣金黃就出爐。放涼後再吃,餅皮才會脆。
我的秘訣是耐心。第一次做時,我急著烤,結果餅裂開,餡流滿盤。後來學會讓麵團充分休息,麥芽糖也選純手工的,香氣才出來。現在,我常做給孩子當點心,他們說比店裡買的好吃。傳統糕點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不只填肚子,更暖人心。
請問如果沒有麥芽糖,可以用蜂蜜代替嗎?會不會影響口感?
我試著照食譜做,但餅皮烤出來有點硬,是揉麵太久還是烤箱溫度太高?
分享:我阿公以前在台中賣太陽餅,他說老一輩還會加點冬瓜糖,增加層次感,你可以試試看!
這篇寫得好生動,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味道,謝謝分享這麼詳細的步驟。
烤的時間15分鐘夠嗎?我家烤箱比較弱,要不要延長到20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