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巴富街,空氣裡總浮著一股難以言喻的香氣。是剛出爐的蛋撻甜香?還是隔壁燒臘店飄來的油雞醇厚?又或是轉角那家老字號藥材行隱隱透出的當歸氣息?這條不算寬敞的街道,像個藏寶的百寶袋,隨便一掏,都是驚喜。香港的節奏快,但在這裡,時間彷彿被那些鐵閘半開的老舖、街坊熟稔的招呼聲,悄悄拉慢了腳步。
想嚐最地道的港式早餐,別只盯著連鎖店。街尾那家不起眼的「祥發茶餐廳」,門面舊得很有年代感,推開玻璃門,撲面而來是濃郁的奶茶香和煎蛋的多士焦香。夥計阿叔嗓門大,手腳更快,「沙嗲牛麵,走青!」「凍檸茶,少甜!」的吆喝此起彼落。坐在卡位裡,點一份烘得酥脆的奶油豬仔包配絲襪奶茶,看阿叔行雲流水地沖茶拉茶,茶香奶滑完美交融,那股濃醇直落胃袋,暖意瞬間蔓延。旁邊的街坊阿伯讀著報紙,啜著熱啡,這才是活生生的香港晨光,比任何旅遊書上的推薦都來得真實有溫度。
往前走幾步,空氣中的甜味分子突然活躍起來。「德成號」老餅家的鐵閘才拉開一半,人龍已經悄悄排到隔壁巷口。老師傅戴著老花鏡,手穩穩地將一勺勺金黃的雞蛋漿倒進蜂巢狀的模具,送入炭火爐。那股帶著焦糖香的雞蛋味,霸道地佔據整條街。等上大半小時是常態,只為那一口新鮮出爐的「港式雞蛋仔」。咬下去,外層是薄脆的糖衣感,「喀嚓」一聲,裡面卻是軟綿濕潤,濃郁的蛋香瞬間在嘴裡化開。老師傅說,秘訣在於火候和那用了幾十年的銅模,機器做的,少了那份帶著炭火氣的靈魂。
別以為巴富街只有老味道。轉角新開的「小誌雜貨」,門面是清新的薄荷綠,專賣香港本地設計師的手作小物。從印著霓虹燈招牌圖案的明信片、復刻舊式茶樓點心紙的筆記本,到用回收帆布做的潮味托特包,每樣東西都帶著設計師對這座城市的獨特解讀。店主是個靦腆的年輕人,聊起設計靈感,眼睛會發亮。他說,收集這些靈感碎片,就像在街市裡尋寶,老招牌褪色的字跡、茶餐廳的瓷磚紋樣,都是養分。在這裡買的不只是紀念品,是一份濃縮了香港視覺記憶的伴手禮。
走累了,鑽進「陳記魚蛋粉」那狹窄的店面。門口大鍋翻滾著奶白的湯頭,魚蛋、牛丸、魚皮餃在裡面載浮載沉,香氣逼人。點一碗招牌魚蛋粉,清甜的湯底是用大量魚骨、豬骨熬足時辰,喝一口,鮮味直達喉頭。那魚蛋,彈牙得過分,咬下去彷彿會在齒間跳舞,帶著濃濃的魚鮮。老闆娘俐落地燙粉、舀湯、撒上炸蒜和蔥花,動作一氣呵成。坐在高腳凳上,背貼著冰涼的瓷磚牆,聽著周圍此起彼落的「唔該」「多謝」,吸溜著熱騰騰的粉,額角冒出細汗,這一刻的滿足,千金不換。
巴富街的魅力,不在於它有多宏偉或多時尚。它像一位歷經滄桑卻依然精神奕奕的老街坊,衣著樸素,但口袋裡總能掏出讓人驚喜的寶貝——可能是半世紀不變的傳統手藝,可能是年輕人注入的新創意,也可能是街角那碗滾燙暖心的平民滋味。下次來,別急著打卡,放慢腳步,用鼻子嗅,用耳朵聽,用舌尖嚐,讓這條老街的溫度,一點點滲進你的記憶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