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在亞洲各地跑業務超過二十年的金融老兵,我親眼見證太多退休朋友因為不懂稅務而白白損失辛苦累積的年金。年金本該是安享晚年的保障,但稅務陷阱卻可能讓它縮水三成以上。就拿我自己來說,十年前剛退休時,第一筆年金入賬就被課了高額稅款,那時才驚覺原來計算方式這麼複雜。後來透過不斷學習和實務經驗,我摸索出一套方法,今天就來分享這些血淚教訓,希望能幫大家守住養老錢。
年金扣稅的核心在於搞懂「應稅所得」的計算。在台灣,年金收入大多歸類為「其他所得」,需併入綜合所得稅申報。計算公式看似簡單:應稅所得 = 年金收入總額 免稅額 扣除額,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免稅額部分,65歲以上長者每年有18萬的特別扣除;扣除額則分標準扣除和列舉扣除兩種。假設你年領60萬年金,單身且滿65歲,標準扣除額12萬,加上免稅額18萬,應稅所得就是60萬減30萬等於30萬。接著套用累進稅率:30萬落在12%級距,稅金約3.6萬。但如果你有醫療支出或捐贈,改用列舉扣除可能更划算。記得,政府每年微調數字,像去年免稅額就調升了5%,不盯緊法規容易吃虧。
節稅不是鑽漏洞,而是聰明運用政策。我最推薦的三招:一是「分散收入法」,把年金分批領取或轉入配偶名下,避免一次衝高稅率。例如夫妻合併申報時,若一方收入低,可將部分年金轉移,利用較低級距省稅。二是「投資抵減工具」,像購買符合規定的年金保險或儲蓄型保單,利息所得有機會免稅。三是「扣除額極大化」,善用長照、醫療或教育等特別扣除。我遇過一位客戶,透過申報高額醫療費用,硬是把稅金從8萬壓到2萬。切記,這些技巧需搭配專業會計師諮詢,畢竟稅務動態變化快,貿然操作可能踩紅線。
深度節稅還得看長期策略。年金規劃要從年輕時開始,比方說選擇遞延課稅的年金商品,或參與企業退休金計畫。更進階的玩法是結合海外配置,但得注意台灣的CFC(受控外國公司)新制。總之,稅務知識是退休必修課,與其抱怨政府,不如主動出擊。每年五月報稅季前,花一小時檢視法規更新,絕對值回票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