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剛停,空氣裡還黏著水氣,我站在忠孝東路四段巷口,抬頭望著建興大廈那獨特的米黃色方塊磁磚外牆。這棟佇立台北東區心臟地帶超過四十年的老商辦,像個沉默的見證者,看盡了這座城市從加工出口區時代一路狂奔到數位浪潮的模樣。水泥牆面被雨水打濕後,顏色深淺不一,反倒顯出時間的層次。
第一次走進建興大廈,是十幾年前陪長輩來拜訪一家老字號貿易公司。那時只覺得大廈入口低調得近乎隱蔽,磨得發亮的洗石子柱腳,還有那部運行時總帶點金屬摩擦聲的老電梯,都透著一股舊時代的氣味。誰能想到,這些年穿梭其中,竟在鋼筋水泥的縫隙裡,撿拾到許多台北商業脈動的碎片。
建興大廈的骨子裡,流著七〇年代末台灣經濟起飛的血液。那時東區還是大片稻田與低矮房舍的邊陲,它卻像顆早熟的種子,硬是在這片新興商業帶紮了根。早期進駐的多是紡織、成衣、電子零件這些撐起台灣錢淹腳目的「黑手變頭家」產業。走在略顯狹窄的走廊上,偶爾還能瞥見某扇玻璃門後堆著布疋樣品,或是牆上掛著泛黃的工廠合照,空氣中彷彿還殘存著當年打檔摩托車載著樣品穿梭巷弄的引擎聲。
但建興最迷人之處,在於它的「雜揉」。你永遠猜不到下一扇門後藏著什麼。三樓可能窩著一家專接日本訂單、老師傅坐鎮的微型精密零件廠,對門卻是兩個年輕人搞的區塊鏈新創,玻璃門上貼滿了看不懂的技術名詞貼紙。轉角那間飄著咖啡香的共享空間,常能聽到流利英文混著台語的討論聲,而樓下管理室旁的老派西裝修改店,老師傅推著老花眼鏡穿針引線的專注,又把人瞬間拉回三十年前。這種新舊產業無縫接軌、各自安好的生態,活脫脫是台北微型經濟的縮影。
別被它樸實甚至有些陳舊的外表騙了。建興的「巷仔內」生存智慧藏在細節裡。大樓後方防火巷,是快遞小哥們交換情報的祕密基地,哪家公司常寄急件、哪層樓的總機小姐最阿莎力給小費,都在菸霧繚繞間流通。地下室那家開了幾十年的自助餐,永遠在中午十二點十分準時排起長龍,白鐵餐盤碰撞聲中,穿西裝的業務和T恤牛仔褲的設計師擠在一起扒飯,嘴裡聊的可能是上億的訂單,也可能是昨晚的籃球賽。這種無階級的煙火氣,在高級玻璃帷幕大樓裡是嗅不到的。
最讓我著迷的還是那些時間膠囊般的角落。某次為了找洗手間誤闖安全梯間,赫然發現牆上用藍色油漆寫著早已消失的「XX布莊」、「OO報關行」等褪色字跡,像一頁頁被撕下又隨手貼回的工商名錄。頂樓水塔旁不知誰種的盆栽,在水泥縫隙裡鬱鬱蔥蔥。但轉角遇到那台仍在服役、需手動拉開鐵柵門的舊式電梯時,又會被它運轉時沉穩的機械聲拉回現實——它還在認真工作著,載著一撥撥追夢的人上上下下。
有人嫌它老舊,比不上信義計畫區那些閃亮的新地標。但對我來說,建興大廈的價值恰恰在於它的「不完美」。它不試圖扮演精緻的樣品屋,而是老老實實地承接不同世代的生存需求。那些略顯斑駁的牆面、偶爾失靈的電燈開關、樓梯間堆著的待回收紙箱,都是這棟大樓仍在「呼吸」的證據。走在其中,你能摸到台北商業發展粗糙而真實的質地。
下次經過忠孝東路,別只盯著百貨公司的櫥窗。拐個彎鑽進216巷,抬頭看看這棟米黃色的方塊積木。試著搭那台老電梯上頂樓,在微微震動中感受這座城市的商業脈搏如何在新舊交替間,依然穩穩跳動。或許,你會在某層樓轉角的咖啡香裡,聽見屬於台北的、既懷舊又前衛的故事,正翻到下一章。
看完立刻衝去頂樓!真的發現水塔旁有盆栽耶,還有一張塑膠椅,視野超酷,可以看到整個東區屋頂風景,但文中提到的舊電梯好像換新的了?
完全寫中我阿公公司的日常!他在建興做拉鍊零件三十幾年,以前常帶我去地下室吃那家自助餐,老闆娘居然還在!排骨滷汁味道一模一樣,眼淚差點掉下來。
好奇文中說的防火巷快遞基地在哪?我送貨常跑建興都找不到同業聊天,大家都匆匆忙忙的。還有,三樓那間神秘零件廠週六下午會飄出麻油雞香,有人知道典故嗎?
身為建築系學生,跪求更多細節!洗石子柱腳的工法、方塊磁磚的廠牌是不是已經絕版了?這種老商辦的管線配置根本是活教材啊。
在七樓新創公司上班兩年,完全認同新舊混搭的魔幻感!我們常和隔壁做傳統印刷的阿伯借工具,他還會泡老人茶給我們喝,比管委會辦的交流會有溫度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