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恆大汽車電動車市場創新策略分析

恆大汽車電動車市場創新策略分析

2025-7-31 17:53:28 评论(5)

恆大汽車這幾年在電動車市場的動靜,總讓我想起賭場裡壓上全部籌碼的賭徒。不是說電動車不好,而是恆大這盤棋下得險,步調快得讓人眼花撩亂,背後那條從地產延伸到新能源的資金鏈,繃得比新車的充電線還緊。去年走訪他們號稱「黑燈工廠」的生產基地,自動化程度確實高,機械手臂舞動的場景像科幻片,但流水線上稀稀落落的車殼,又透著說不出的空洞感。砸錢買技術、挖團隊、建廠房,恆大想複製地產高周轉的神話,但車,終究不是房子。


創新策略?恆大最顯眼的「創舉」莫過於那場聲勢浩大的產品發布會——一口氣推出從恆馳1到恆馳6六款車型,覆蓋轎轎車、SUV、MPV。這招在傳統車界幾乎是自殺行為,單一品牌同時研發多款全新平台車型,研發費用像無底洞。恆大打的算盤,是利用集團財力「暴力破局」,用產品矩陣的廣度快速搶佔消費者眼球,製造「我們什麼都有」的市場印象。想法不算錯,特斯拉當年也用Roadster打開局面,但人家是一步一腳印,恆大卻想一步登天。結果呢?概念車驚艷四座,量產車卻難產,預售訂單炒得火熱,交車卻一延再延,消費者熱情被反覆消磨,信任像沙漏裡的沙,一點點流失。


技術路線也搖擺得厲害。早期高調收購瑞典NEVS、入股超跑品牌科尼賽克,想藉此獲取成熟的整車平台與電驅技術,走的是「買買買」的捷徑。但買來的技術要消化、整合,談何容易?不同體系的核心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如何無縫銜接?自研的「恆馳智能」系統與外購的底盤能否完美匹配?這些深水區的問題,在華麗的PPT裡找不到答案。後來又高調宣佈自研電池,目標是能量密度驚人的「固態電池」,但業內皆知固態電池量產門檻極高,連巨頭們都慎之又慎。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策略,看似布局長遠,實則分散了本就吃緊的資源,像同時點燃十根蠟燭,卻只有一根蠟燭的燭芯。


最關鍵的死穴,還是錢。造車是公認的「燒錢遊戲」,從研發、測試、建廠、供應鏈搭建到量產爬坡,每個環節都是鈔票粉碎機。恆大汽車過去幾年融資額驚人,但母公司恆大集團深陷債務危機,自身難保,輸血功能早已癱瘓。車子公司的股價如過山車般暴跌,後續融資管道幾乎凍結。沒有持續的金流,再宏偉的工廠也只是鋼筋水泥的軀殼,再先進的生產線也只能安靜躺著積灰。我曾和一位供應商朋友聊起,他苦笑說恆大的訂單現在是「燙手山芋」,帳期越拉越長,出貨前都得掂量再三,「怕做了收不到錢啊!」資金鏈緊繃的嘎吱聲,比任何創新口號都響亮。


回頭看,恆大汽車的「創新」策略,更像一場資本驅動的豪賭,賭的是用金錢換時間、用規模壓成本、用聲量造需求。它確實短時間內堆砌出一個看似完整的電動車帝國雛形,從硬體到軟體,從製造到銷售。但汽車產業的鐵律是:規模化、可靠性和持續創新能力,缺一不可。這些都需要時間沉澱和技術累積,無法靠鈔票速成。當資本潮水退去,那些被掩蓋的短板——核心技術的自主性、供應鏈的管理深度、產品的可靠口碑、以及最重要的盈利能力——都赤裸裸地暴露出來。恆大汽車的故事,給所有想跨界造車的巨頭們上了一課:電動車的賽道,光有錢和膽量遠遠不夠,尊重產業規律,紮實練好內功,比任何華麗的戰略宣言都重要。這場賭局,輪盤還在轉動,但籌碼已經不多了。


2025-7-31 19:03:45
這篇點出資金鏈問題太真實了!之前看恆馳5預售廣告很心動,但遲遲不敢下訂,就怕哪天品牌不見了,後續保修找誰?
2025-7-31 19:40:35
好奇恆大自研的電池到底走到哪一步了?去年說要量產固態電池,業內都當笑話看,現在完全沒聲,是技術卡關還是錢燒完了?
2025-7-31 19:53:27
作者提到供應鏈的擔憂很有道理。我們做汽車零組件的,恆大訂單現在一律要求「現金提貨」,信用早就破產了,沒人敢放帳。
2025-7-31 20:25:20
「一口氣推六款車」根本是災難決策!連特斯拉都聚焦Model 3/Y打天下,恆大哪來的自信分散資源?感覺就是地產思維的粗暴複製。
2025-7-31 21:36:06
說像賭徒太貼切… 但老實講,如果當初恆大專心做好一款車,把品質和交車穩住,或許還有機會?現在品牌形象爛掉了,翻身太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虚境漫游

关注0

粉丝0

帖子749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