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陣子有個老朋友在騎單車時摔傷,住院好一陣子,醫藥費高得嚇人,幸好他早買了意外保險,不然整個家庭經濟差點崩盤。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意外隨時可能發生,保險不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是實實在在的安全網。
意外保險,簡單說就是針對突發事故的保障,比如車禍、跌倒或天災導致的傷亡。但很多人誤以為它只是附加品,其實它補足了健康險的盲點——健康險通常只保疾病,意外險卻專攻這些突如其來的風險。想想看,生活中誰沒遇過小意外?從切菜割到手,到旅行時扭傷腳,這些都可能變成大負擔。
挑選方案時,別急著看保費高低,先問自己:我的生活方式風險多大?如果你是戶外愛好者,常爬山或騎車,那覆蓋範圍就要廣一點,包括運動傷害和交通意外;要是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可能著重日常小事故的理賠。我常建議朋友做個風險盤點:列出習慣活動、職業性質,甚至家庭責任——有孩子的人,保額就得拉高,因為萬一意外失能,收入中斷時,保險金能撐起全家開銷。
保額計算不能馬虎,很多人隨便選個數字,事後才後悔。理想保額至少要覆蓋年收入的五到十倍,加上潛在醫療費用。舉個例子,如果年薪五十萬台幣,保額設在三百萬以上才夠用。別忘了看條款細節:有些方案只賠死亡或重殘,忽略門診小傷;有的設等待期,頭幾天出事不理賠。我遇過客戶買了便宜保單,結果跌倒縫針卻因等待期被拒賠,白白浪費錢。
比較不同保險公司時,別只看廣告詞,重點在服務口碑和理賠效率。找信譽好的老牌公司,查查網路評價或問親友經驗。我偏好那些條款透明的業者,比如明確列出理賠項目,不玩文字遊戲。簽約前,務必親自讀完合約,或找專業顧問諮詢——省這點時間,可能換來大損失。
最後提醒,意外保險不是一買永逸。每兩三年檢視一次,生活變動時更要更新:換工作、結婚生子,都該重新評估。保障方案要量身訂做,才不會花冤枉錢卻沒真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