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開藥袋看見「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警語,指尖總會不自覺頓一下。去年冬天,我因為一顆常見的消炎藥被送上救護車,喉嚨腫到吸不到空氣的瀕死感,至今想起後頸仍會發麻。這不是特例,台灣每年藥物過敏通報超過千例,有些人甚至第一次吃沒事,第二次卻休克。我們總以為「醫生開的藥安全」,卻忘了每具身體都是獨特的化學實驗室。
所謂「敏感藥」,不是單指某幾種藥,而是「你」的身體會激烈排斥的物質。關鍵在於體內一種叫HLA的基因標記,它像守門員決定哪些分子能進場。亞洲人特別容易對抗癲癇藥卡馬西平、降尿酸藥安樂普利諾產生嚴重過敏,偏偏這些都是常用藥。更棘手的是,過敏可能在服藥後兩週才爆發,當你以為安全時,皮膚已爬滿毒斑。
在診間最常聽見的迷思是:「之前吃過類似藥沒事啊。」但同類藥物就像遠房親戚,化學結構的微小差異就是過敏開關。像抗生素中的盤尼西林類,有人對安比西林耐受,換成阿莫西林卻起蕁麻疹。我的做法是請醫師在病歷封面用紅筆註記過敏藥物「化學名」,而非商品名。曾有病人對「伏菌凝」過敏卻誤吃同成分的「菌必治」,差點釀禍。
當必須用高風險藥物時,別急著拒絕。像痛風患者需要安樂普利諾前,可自費做HLA-B*5801基因檢測。台大醫院統計顯示,帶有此基因者發生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風險高達60倍。若檢測陽性,醫師會改用別嘌醇或苯溴馬隆替代。這筆檢測費比起住院的花費與風險,值得投資。
藥袋上的副作用列表常讓人恐慌,其實有分等級。輕微如頭暈噁心,通常三天內會緩解;但若出現「三燒二痛一紅」——發燒超過38度、喉嚨痛/眼睛痛、皮膚紅疹或黏膜潰瘍,必須立刻停藥就醫。有個判別技巧:過敏反應很少單獨出現,通常多種症狀像約好般同時報到。
慢性病患者更要留意「多重用藥地雷」。心臟藥與抗黴菌藥併用可能引發心律不整;抗凝血藥遇到止痛藥會變成出血炸彈。我的藥箱永遠有張「藥物護照」,上面列著所有在用藥品,包含中藥和保健食品。有次牙醫開抗生素前看到這張紙,立刻換掉原本要開的克林達黴素:「你正在吃的降血脂藥會讓它濃度暴增三倍。」
最後想分享個安心策略:學會看仿單的「賦形劑」欄位。很多人對主成分不過敏,卻栽在藥丸裡的乳糖、玉米澱粉或色素。我遇過對二氧化鈦過敏的病人,每次吃白色藥錠就喘,換成原廠的粉色藥丸就沒事。現在拿藥時多問一句:「這顆藥含乳糖或色素嗎?」可能避開一場災難。
身體的警報系統從不說謊。當它對某顆藥丸拉起警報時,別用「忍一忍就過去」說服自己。每次服藥都是場微型的信任投票,而我們握有最關鍵的那張選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