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剛停,辦公室冷氣呼呼地送著風。螢幕右下角跳出的新郵件通知,讓阿明握著咖啡杯的手頓了一下——部門重組,他名字後頭跟著「資遣」兩個字。四十七歲,像被突然推下月台,眼睜睜看著名為「職涯」的列車呼嘯而過。那年夏天,他咬著牙報名了「工程項目管理」的毅進課程,週末課室老舊電風扇的嘎吱聲,成了他人生翻頁的背景音。一年後,他帶著厚厚一疊實作報告,硬是在年輕人的戰場裡,搶回一張工程顧問公司的入場券。這不是童話,是香港職場裡,無數個「阿明」正在走的路。
毅進課程,對很多人來說,曾是「學歷不足」的補救措施。但時代翻轉了它的腳本。當大學文憑不再是職場通關密語,當產業變革速度碾壓傳統教育週期,毅進課程那「短、平、快、實」的基因,反而成了突圍的利器。它不跟你談高深理論,專注的是「明天上班就能用」的硬本事。水管漏水了,與其給你一本流體力學,不如直接教你怎麼找出滲漏點、計算水壓、選對接管工具。這種直球對決的教學,戳中的正是雇主最痛的點:我需要能立刻上手解決問題的人。
有人撇嘴:「毅進?認受性夠嗎?」這問題像在問一把螺絲起子能不能拿來吃牛排。關鍵從來不是工具本身的光環,而是你拿著它,能鎖緊什麼。毅進課程的價值,藏在課程設計的魔鬼細節裡——那些業界真正在用的軟體操作、當下最新的法規條文解讀、特定工種的安全實務演練。當你課程結束交出的不是虛幻的論文,而是一份能通過業主審核的報價單、一套符合屋宇署要求的圖則草案、或是一場實際操作過的危化品洩漏處理流程,你的「認受性」,是寫在實打實的作品裡,雇主一眼就懂。
別誤會,這不是鼓吹學歷無用。而是看清現實:職場競爭力早就是混搭風。毅進課程的強項,在於它能精準地「填空」。可能是你大學理論與實務間的斷層,可能是轉換跑道時那塊關鍵的敲門磚,也可能是中年危機時急需更新的技能包。認識一位四十歲的餐廳經理,報讀「數碼營銷與社交媒體管理」毅進文憑,半年後幫老闆把瀕臨倒閉的茶餐廳IG帳號做到三萬粉,餐期訂位得排兩週。他沒成為行銷大師,但他掌握的那幾招「實戰派」引流技巧,就是讓餐廳活下去的即戰力。
選擇毅進課程,眼光要毒。不是所有掛著「毅進」招牌的都等值。得挖開課程大綱看骨肉:講師是純學界背景,還是現役業界老手?實習或實務專題是硬配備,還是虛晃一招?同學組成是混日子的多,還是真來搶功夫的?這些細節,決定你投入的時間是換來真槍實彈,還是一張華麗的廢紙。更重要的是,別把毅進當終點。它是跳板,是充電站,是讓你喘口氣後,能更穩地踩進下一個浪頭的浮木。結業證書拿到手那天,真正的考驗才開始——如何把課堂那套「標準答案」,在混亂的現實戰場中變形、活用。
香港職場像旺角街頭,擁擠、節奏快、轉角隨時殺出新對手。毅進課程給你的,不是鑲金鍍銀的護身符,更像是一把萬用瑞士刀。刀鋒利不利,能不能在關鍵時刻撬開機會、剪斷難題,終究看握刀的人有沒有持續打磨的狠勁。文憑會貶值,唯有親手練出來、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本事,才是你履歷表上永不褪色的金漆招牌。與其焦慮被淘汰,不如問問自己:工具箱裡,今天要添哪把趁手的刀?
看完深有感觸!請問有推薦的機構開設「長者護理實務」毅進課程嗎?想轉行但怕課程太理論
文中的餐廳經理例子好真實!我就是讀毅進「新媒體運營」轉行成功的,面試時直接秀出課程做的粉絲專頁企劃案,比學歷有用多了。
想問如果已經有大學學位但找不到工作,再讀毅進會不會很奇怪?怕被HR覺得「降格」
「實習是硬配備」這點太重要!當初就是選了有綁定4週業界實習的毅進課程,實習完直接被公司留用,少走三年冤枉路。
文筆犀利!完全戳破「唯學歷論」的泡沫。現在公司要的是能滅火的人,不是只會背消防手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