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過後,社區停車場一片狼藉。鄰居老陳的休旅車被倒下來的樹枝砸凹了車頂,他搔著頭苦笑:「還好當初聽老婆的話保了全險。」另一頭剛牽新車的小林就沒這麼幸運,雨水從天窗縫隙滲入,儀表板全泡湯,他懊惱地翻著保單:「不是說全險什麼都賠嗎?」
十五年來換過七輛車,處理過三次理賠,我繳過的保費足夠買台二手小車。全險就像件隱形車衣,買太薄擋不住風雨,買太厚又壓得荷包喘不過氣。那些保單條款裡藏著魔鬼,例如「颱風洪水險」通常要另外加購,「零件折舊」條款能讓理賠金瞬間腰斬。記得有次後視鏡被撞斷,保險公司按車齡打了六折,最後自掏腰包貼了八千塊。
車廠業務遞給你的制式保單往往藏著陷阱。去年幫太太的油電車續保時,發現某大廠牌保單竟將「油電系統」排除在車體險外。後來透過產險公會比價系統,找到家小公司願意承保關鍵零件,年省六千七。真正聰明的車主會把保單當成拼圖——車體險是基底,竊盜險看地區(都會區必保),第三人責任險要拉到2000萬才安心。別被「全險」二字迷惑,重點是拼出你獨有的防護網。
理賠專員私下告訴我,七成糾紛出在「自負額」。曾有位開賓士的教授堅持零自負額,每年多繳三萬二,結果十年沒出險白繳三十萬。我的做法是設定三萬自負額,把省下的錢存進「修車基金」,遇上小刮傷直接動用基金處理,避免出險導致隔年保費暴漲。這招在雙B車主圈特別流行,畢竟原廠板烤片葉子板就要兩萬起跳。
最近發現保險公司開始玩「行為定價」。朋友裝了車聯網盒子記錄駕駛習慣,平穩開三個月後保費降了18%。我的秘技是每年續保前兩周致電客服:「XX公司報價比你們低兩千喔。」八成機會拿到折扣。上個月更靠著調降年度里程數(從2萬改為1.5萬),硬是從業務手中榨出9%優惠。
看著社區車主們忙著聯絡拖吊廠,突然想起保險經紀人的忠告:「全險買的是危機發生時的從容。」當別人在暴雨中焦頭爛額,你只需撥通電話喝咖啡等代步車來接——這份從容,才是頂級車主真正的奢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