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經過油蔴地果欄,空氣裡飄著生果的甜香,轉角就望見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油天)那幢樸實的校舍。校門口貼著色彩斑斕的學生作品,幾個穿著整齊校服的孩子正跟修女道別。朋友阿May的女兒就在這裡念三年級,她常說:「揀油天,唔係只為佢band 1成績,係睇中佢成個氛圍,細路返學真係開心,識得關心人。」這所扎根社區多年的天主教小學,低調卻有實力,成為不少九龍區家長心儀之選。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物色小學,這份浸潤了街坊口碑的觀察,或許能給你一些實在的參考。
油天的入學競爭,從來不輕鬆。每年九月遞交「自行分配學位」表格,是首場硬仗。計分制下,「首名子女」加5分,「宗教背景」(天主教)加5分,「適齡兒童」再加10分,若父母是該校畢業生則有絕對優勢。去年有街坊分享,20分抽中機會大概一半一半,15分就要靠運氣。關鍵在於「誠意」二字。校方重視家庭與學校理念的契合,即使分數未達標,家長若能在有限的會面時間裏,真誠表達認同學校「愛主愛人」的核心價值,而非空談學術成就,往往能留下深刻印象。記得帶孩子去聖堂參與主日學,那份參與的記錄,有時比千言萬語更有力。
萬一自行分配未成功,就要踏入「統一派位」的大抽獎階段。油天屬31校網,涵蓋油麻地、佐敦、尖沙咀部分區域。填表策略是門學問。不少資深家長會建議,甲部第一志願可大膽填油天,乙部第一志願則要更務實,需仔細研究校網內其他心儀學校的排位和過往收生情況。放榜日幾家歡樂幾家愁,若結果不如意,「叩門」階段便是最後機會。這時,一份真摯的「叩門信」至關重要。切忌一式多份海投,信中需具體提及你欣賞油天哪個特質,是他們推動的「服務學習」?還是英語戲劇活動?最好附上孩子一幅充滿童真的畫作,或一張參與社區服務的照片,展現孩子與校方「全人發展」理念的契合點。
成功入讀,只是開始。油天的課程設計有心思,絕非死讀書。英文科採用靈活的校本課程,融入大量閱讀和情境對話,小一下學期已見學生能用簡單英語作生活分享。數學科強調「動手做」,低年級用彩色積木學分數概念,抽象理論變得好玩易懂。最獨特是宗教與品德教育的結合,並非硬銷教義。像朋友女兒參加的「小天使計劃」,高年級生需定期探訪區內獨居長者,幫忙打掃、讀報。校長曾在校刊寫道:「知識在書本裏,智慧在服務中。」這種身體力行的體驗,比課堂說教更能培養同理心。課外活動亦豐富,STEM創客空間、合唱團、武術班、甚至有小農圃讓孩子學習種植,實踐「從土地到餐桌」的環保概念。
學校資源運用相當「貼地」。圖書館藏書新穎,設有舒適的「閱讀角落」,每週有「故事爸媽」義務講繪本。校內雖無泳池,但與區內體育館合作,安排專業教練教授游泳課。更難得是對基層學童的支援,設有「學習支援津貼」,提供課後功課輔導班,甚至資助購買教科書和遊學費用,確保每個孩子不會因經濟而失去學習機會。家長教師會(PTA)運作成熟,不搞浮誇活動,專注於組織實用的親子工作坊,如「正向管教講座」、「兒童情緒管理課程」,並建立家長義工網絡,支援學生活動和校外比賽。
孩子踏入油天校門,家長的角色也需轉變。這裡鼓勵親子共讀,每晚20分鐘比補習更有效。學校通訊多用英文,家長不妨趁機和孩子一起學習,別怕開口說。更關鍵的是「信任」——信任老師的專業,也信任孩子的適應力。別急於比較分數,多留意孩子是否主動分享校園點滴,是否願意幫助同學。油天的老師普遍有耐性,樂意與家長溝通,但切記預約,避免在上課時間突襲式致電。參與家長日,重點不在追問排名,而是了解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社交狀況。
走在油天的走廊,牆上貼滿學生作品:有用回收物料做的藝術裝置,有關注社區問題的提案海報,還有記錄義工服務的照片。這裡培養的不只是學業成績,更是一種關懷社區、腳踏實地的品格。朋友阿May說得實在:「細路讀咗三年,最大改變係識得諗『我可唔可以幫到手?』」這份願意付出的心,或許才是油天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教育是漫長耕耘,選擇油天,某程度上是選擇相信:知識的深度與心靈的溫度,可以並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