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超商排隊,前面阿伯咳得整個人都在抖,櫃檯小妹下意識退了半步,口罩拉得更緊。我心裡突然一刺,想起自己喉嚨這幾天也怪怪的。回家翻抽屜,只剩一支過期的快篩,螢幕上模糊的線條看得人心慌。這才驚覺,原來「哪裡可以做深喉檢測」這種事,沒遇到時根本不會放在心上,等需要了,卻像無頭蒼蠅。
我上禮拜跑了一趟新北的社區採檢站。地點標示不算明顯,繞了兩圈,才在區公所後方的活動中心看到藍色棚子。護理師全副武裝,面罩下只露出一雙疲憊但專注的眼睛。棉棒探進喉嚨深處的觸感很微妙,有點癢,更多的是強烈的不適感,忍不住乾嘔了一下。護理師動作很快,輕聲說:「忍耐一下,深部採樣才準。」那瞬間突然很感慨,我們抱怨的不舒服,卻是他們每天重複幾百次的日常。
後來才知道,台灣的深喉唾液或鼻咽採檢點,遠比想像中密集。除了大家熟知的醫院,像台北車站東三門的「車來速」、高雄巨蛋旁的社區篩檢站,甚至部分縣市的衛生所或指定診所都能做。關鍵是怎麼找。我試過衛福部疾管署網站,地圖功能陽春,載入有點慢。反而是「健保快易通」App裡的「服務查詢」,定位後跳出來的附近醫療院所清單更直覺,還能直接過濾出有提供採檢服務的地點,連營業時間和電話都清清楚楚。
記得有次幫住台中的長輩查詢,發現當地衛生局整合得更好。直接一個網頁表格,列出各區「社區採檢站」的詳細地址、服務時段(連午休時間都標明)、是PCR還是快篩,甚至備註「本週三下午暫停服務」。這種體貼,對不熟悉網路操作的老人家尤其重要。不過要注意,有些點是「預約制」或只收「居隔通知書」的民眾,跑之前打個電話問問,省得白跑一趟。像我家附近那間診所,門口就貼著「無預約恕不受理」,字還特別大。
現場排隊時,聽到後面兩位媽媽聊天。一個抱怨帶孩子來採檢像打仗,另一個立刻分享經驗:「去XX國小旁邊那個點啦!人少,護理師對小孩超有耐心,還會給貼紙。」這種在地人才懂的情報,比官方資訊更生猛。所以啊,與其自己瞎找,不妨在社區群組問一聲,或是問問常去的診所藥師。他們耳朵靈得很,哪個點人少、哪個醫師手法比較輕,心裡都有張地圖。
採檢本身幾分鐘的事,但背後的意義很重。護理師熟練地封存我的檢體時,透明袋上貼著條碼,像一個微小的承諾。結果出來前的等待總是焦灼,但至少知道,從都會到偏鄉,這些散佈全台的採檢站,像一張隱形的網,試圖接住每一份不安。它不完美,可能有資訊落差,可能要排隊,但至少是個起點。保護自己,其實也是在減輕前線那雙面罩下疲憊眼睛的負擔。
離開前,瞥見棚子角落貼著張手寫公告:「近日陽性率高,請耐心等候報告,照顧好心情。」字跡有點歪斜,像是匆忙寫下的。風一吹,公告一角被透明膠帶勉強黏住的部份又掀了起來。我走過去,用力把它按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