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夏天,颱風來襲,暴雨傾盆而下,我家附近的小溪瞬間暴漲,水淹進了一樓客廳。當時手忙腳亂,才驚覺洪水防備有多重要。不是嚇唬人,但台灣地處颱風帶,清洪災害年年上演,一個疏忽就可能釀成大禍。這篇指南,我從親身經歷出發,分享些實用防災心得,不談理論,只講能救命的細節。
先從風險評估做起吧。每個地區的洪水風險不一樣,像我家靠河邊,就得常查地質圖和歷史紀錄。政府網站有淹水潛勢圖,花點時間研究,搞懂自家位置是低窪區還是高坡。別以為住高樓就沒事,積水會從地下室滲上來,甚至堵住排水孔。去年鄰居阿伯就吃了虧,他以為公寓安全,結果車庫淹掉半輛車。記得定期檢查住家環境,看看附近水道有無堵塞,落葉堆積要清,否則大雨一來,水流不暢就成災。
說到家庭準備,關鍵是提前打包應急包。別等到警報響才手忙腳亂!我的習慣是每年颱風季前更新一次:放三天份的乾糧、瓶裝水、急救藥品,還有手電筒和備用電池。別忘了重要文件,像身分證、保險單,用防水袋裝好。疏散路線也要演練,全家一起走一遍,避開易淹水路段。有次我帶孩子模擬逃生,發現巷口轉角常積水,就改從後門小路出去。這點小事,能省下寶貴時間。
社區力量更不能少。洪水不是個人戰,得靠鄰里互助。我們社區組了防災小組,定期開會分享資訊。手機裝好氣象App,設定即時警報;Line群組裡,大家通報水位變化。記得去年颱風,王太太家獨居老人行動不便,我們提前協助搬遷。平時多和鄰居聊聊,建立信任網,災時才不會孤立無援。長期來看,參與地方環保活動,像清掃河川、種植防坡植物,都能減緩洪水衝擊。
環境管理是長遠之道。台灣城市開發快,水泥地多了,雨水滲不透,就容易淹。自家院子,我建議鋪透水磚或留綠地;陽台放盆栽,吸收部分雨水。支持政府治水政策,像疏濬河道、建滯洪池,但別全依賴官方,從自身做起。養成習慣,雨季前檢查屋頂排水管,確保暢通。這些小事累積起來,能讓災害影響降到最低。記住,預防勝於搶救,花點心思,換來的是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