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走進漢鼎書院的庭院,陽光穿過百年老榕的葉隙,灑在幾個圍坐石桌旁的孩子身上。他們膝上攤著線裝《論語》,手指卻在平板電腦上滑動著,對照著不同譯本與學者解讀。不遠處的創客工坊裡,傳來鐳射切割機的細微聲響,空氣中隱約浮動著檀香與松香木屑混合的氣息。這種看似矛盾的場景,正是漢鼎書院最真實的日常切片——在青磚黛瓦間,傳統教育的根脈與創新課程的枝椏,正以一種奇異而充滿生命力的方式共生。
「我們不是在復刻老學堂,」創校的林山長啜著茶,指著牆上「博古通今,知行合一」的墨寶,「書院制的核心精神是『為己之學』,是師生共構的學習生命體。古人講『傳道、授業、解惑』,今日的『道』,是對知識本質的追問;『業』是應對未來的素養;『解惑』則在引導他們從龐雜資訊中淬鍊智慧。」這番話點破了漢鼎的實驗本質:當「晨讀經史」遇見「午後編程」,並非新舊元素的粗暴拼接,而是試圖在「慢養心性」與「快時代技能」間尋求深層對話。
深入觀察他們的課程地圖會發現驚人巧思。書法課不單練字,學生需用光感應裝置捕捉運筆的力度與節奏,生成數據雲圖分析「心手相應」的物理軌跡;《詩經》植物考據延伸出校園生態池營造,孩子們用古文寫觀察日誌,同時設計物聯網感測器監測水質;最令人動容的是「耆老口述史」專題,少年們帶著數位錄影機走進社區,將長輩的生命故事轉譯成互動式電子繪本,傳統倫常的溫潤與數位敘事的張力在此交融。這些設計背後,藏著教育者清醒的叩問:當AI能瞬時檢索萬卷書,人類獨有的文化感知力與倫理判斷,該如何紮根?
實踐的挑戰往往藏在細節裡。曾有位資深國文教師對著要求用「大數據分析《紅樓夢》人物關係」的教案皺眉:「詩心豈能化作柱狀圖?」教學團隊為此激辯三晝夜,最終誕生折衷方案——學生需先手繪十二金釵的「情感流變圖」,標註原著章回為證,再用軟體視覺化呈現。當林黛玉的淚痕在螢幕上化作交錯的藍色光流,有孩子突然喃喃:「這些線條密集處,正是寶哥哥讓她心碎的時刻啊。」技術終究成為觸摸經典溫度的媒介。
這種實驗的代價顯而易見。當其他學校的學生忙於操練試題時,漢鼎的孩子可能正為修復一套傳統榫卯耗費整個下午。曾有家長焦慮地拿著「國際數學競賽落榜」的成績單質問,書院卻展示該生設計的「古算具互動模型」——當他流暢解釋如何將《九章算術》的「方程術」轉碼成Python語言時,評審看見的是跨越時空的思維韌性。「我們在培養『時差感』,」導師如此形容,「既能在《資治通鑑》裡理解人性循環,又能在量子計算課上擁抱不確定性,這種時空切換的從容,才是未來生存的關鍵肌肉。」
夕陽西沉時,總能看見有趣的光景:穿著漢服練太極的學生,腰間別著Arduino感測器記錄招式軌跡;古籍修復社的成員用3D列印複製殘缺的線裝書木夾板。在這裡,創新從不是對傳統的覆蓋,而是激活。就像書院藏書閣那面「活牆」——左側是樟木書櫥陳列著《四庫全書》影印本,右側螢幕即時滾動全球頂尖期刊論文,中間過渡地帶展示著學生自製的「思想混搭」手稿:有用毛筆小楷註解的區塊鏈架構圖,也有將宋詞詞牌改寫成演算法的嘗試。這種混雜的張力,或許正是教育未來該有的樣貌。
離去前瞥見布告欄貼著某畢業生的信箋,他在矽谷新創公司研發文化AI,信末寫道:「每當演算法陷入倫理困境時,我總想起書院竹林中背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清晨。傳統不是標本,是流動的河,我們都是站在河心接水的人——一隻陶缽盛古流,一隻木瓢舀新泉。」這或許揭示了漢鼎真正的野心:當世界忙於在「守舊」與「革新」間搖擺,他們正悄然培育能同時掬飲兩脈清泉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