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間裡飄著咖啡渣的焦苦味,阿明盯著筆電螢幕上那封「組織調整通知」的未讀郵件,指尖發涼。隔壁部門整組裁撤的消息像墨汁滴進清水,無聲暈染開來。他想起《易經》乾卦初九那四個字:「潛龍勿用」。龍潛深淵,不是無能,而是等待雲雨匯聚的剎那。職場裡多少真龍,只因耐不住水底的幽暗,硬要破水騰空,最終摔得鱗甲剝落?
二十三歲那年,我待的科技新創資金鍊驟斷。整層辦公室一夜清空,只剩我抱著一箱私物站在霓虹閃爍的台北街頭。當時主管塞給我一張皺褶的便條紙,上面是他父親的漁船編號。「去東港跟著出海,」他說:「魚群不來時,老船長連網都不撒。」那三個月腥鹹的海風教會我:真正的蓄力,是連肌肉線條都要藏進深流裡。當同事在社群媒體焦慮刷著「#求職中」,我每天記錄潮汐與漁獲量的關聯性,這份數據後來竟成了轉行供應鏈管理的敲門磚。
沉潛最磨人的是「存在感焦慮」。上個月和金融圈的Mia喝酒,她咬牙說組裡新來的實習生靠著每週三次加班自拍升了專案經理。「我的KPI明明高他三成!」她酒杯裡的冰塊撞得噹噹響。我想起京都老工匠修復唐門的故事——當遊客驚嘆金箔的華美時,沒人看見他花兩年埋頭刮除陳年漆垢的模樣。職場的聚光燈永遠追著台前的人,但真正改寫命運的工程,往往發生在燈光師都打盹的暗房裡。
何時該破水而出?這個問題我在矽谷見證過經典案例。華人工程師老陳負責的AI模組被高層冷凍三年,當競爭對手突然推出相似技術,整個團隊慌亂翻找備案時,他默默打開雲端硬碟——裡面是七十二版迭代紀錄與市占預測模型。後來他笑著告訴我秘訣:每月用新台幣五百元硬幣占卦,不是信鬼神,是強迫自己重新評估「時機的重量」。當第五次擲出三個反面,他知道市場的風向終於轉了。
有人誤把沉潛當成消極躺平。我認識的烘焙師阿翰,在知名飯店當了十年影子主廚。當同輩紛紛開網紅店時,他跑去中研院旁聽食品化學講座,筆記本裡密密麻麻全是酵素活性曲線。去年他研發的酸種麵包在法國奪金,評審驚嘆發酵風味層次像勃艮第紅酒。記者追問成功訣竅,他晃著滿是燙疤的手腕笑:「火候未到就開窯,頂多烤出膨鬆的空心麵包罷了。」
所謂轉運,從來不是天降鴻福的童話。更像東京地下鐵的換乘系統——當你握著「潛伏期」這張車票耐心前行,終會在某個燈火通明的轉運站發現,所有看似繞遠的路徑,都精準連接著你想去的那個月台。龍的爪牙在暗處淬鍊得愈沉穩,破雲那刻的鱗光就愈灼目。
每次看到同事搶著出風頭就焦慮,這篇點醒我沉潛時怎麼保持心理不崩潰?
主管說我「不夠積極」,但明明在進修數據分析課程,該怎麼溝通才不被誤解?
文中的硬幣占卦法很有趣,能否具體說明評估時機的五大指標?
傳統產業轉型期,老員工該沉潛學習新技能還是跳船?
在快節奏的新創公司,怎麼說服老闆支持需要醞釀的長期提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