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逛動物園時,總會被小熊區的人潮吸引。柵欄前圍滿了舉著手機的大人小孩,快門聲此起彼落,只為捕捉到一個瞬間——毛茸茸的小熊,烏溜溜的眼睛裡,竟泛著一層水光,鼻頭濕潤,那模樣,任誰看了心都要揪一下。社交媒體上,#淚眼小熊 的標籤總能病毒式傳播,配上「好心疼」、「誰欺負寶寶了」的留言。但,那閃著光的雙眼,真的是「眼淚」嗎?我們投射的憐愛,又是否真正理解了牠們?
記得第一次近距離觀察亞洲黑熊幼崽,是在保育區的觀察廊。一隻小熊獨自趴在岩石上,眼皮半闔,眼角確實濕漉漉的反射著光。身邊立刻響起壓低的驚呼:「牠在哭!」「好可憐哦!」然而,駐區的研究員輕聲提醒我們細看:小熊的姿態放鬆,鼻息均勻,濕潤的眼角並無淚水滑落的痕跡。他解釋,熊科動物的眼睛有特殊的瞬膜(第三眼瞼),分泌黏液保持濕潤、清潔角膜是正常生理現象,尤其在牠們剛睡醒、打呵欠,或環境有風沙刺激時特別明顯。那種我們解讀為「眼淚汪汪」的水光,絕大多數時候,只是牠們眼睛正在認真「工作」。
這層生理事實,卻輕易被我們洶湧的情感淹沒了。人類是高度視覺化與情感投射的動物。小熊圓潤的體態、比例偏大的頭部與眼睛(科學上稱為「娃娃臉效應」),天然觸發我們大腦中照顧幼崽的本能反應。當這副惹人憐愛的模樣,疊加上眼角的水光——一個在人類文化中根深蒂固代表「悲傷」、「委屈」的符號——我們的大腦幾乎是「自動」完成了這個敘事:牠不開心,牠需要被安慰。這種解讀快速、直覺,滿足了我們表達同情與建立情感連結的渴望,卻往往忽略了去聆聽動物真正的語言。
更深一層的問題在於,這種一廂情願的「萌化」解讀,可能掩蓋了動物真實的困境。野生動物專家朋友曾嚴肅地跟我談起圈養環境下的「刻板行為」。當熊隻長期處於空間狹小、環境單調、缺乏自然刺激或社交互動的環境中,可能出現重複繞圈、搖頭、過度舔舐等異常行為。有時,牠們的眼神會顯得空洞或焦慮。然而,這些真正需要關注的福利問題,其外在表現遠不如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來得直觀、吸睛,也難以在幾秒鐘的短影片中被辨識。我們為「假眼淚」心碎,卻可能對真正的痛苦訊號視而不見。
更弔詭的是,這份被「可愛」觸發的憐愛,有時會導向荒謬甚至有害的行動。為了看到更多「可愛畫面」,遊客可能無視禁令,向圍欄內投擲食物(即使是不適合熊吃的加工食品),或是大聲喧嘩、拍打玻璃試圖引起小熊「有趣」的反應。這些干擾,對敏感的小熊而言是巨大的壓力源,完全背離了「愛牠」的初衷。我們用自以為的「愛」去打擾,滿足的終究是自己被萌到的需求,而非牠們的福祉。
欣賞動物的可愛,本身沒有錯。那份觸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珍貴的情感橋樑。但真正的愛,需要超越表層的「萌」,走向更深的理解與尊重。下次當我們再被「淚眼小熊」的畫面擊中時,或許可以停頓一下:暫緩分享的衝動,先問自己——這濕潤,是牠正常的生理表現嗎?牠當下的環境、行為、整體狀態看起來如何?我們能為所有熊類(無論圈養或野生)的福祉做些什麼?是支持更符合牠們天性的棲地營造?抵制不當的動物娛樂?還是單純做到安靜觀察、不干擾?
熊熊眼中的水光,映照出的或許不是牠們的悲傷,而是我們自身對「可愛」的迷思,以及對「理解」的懶惰。剝離擬人化的濾鏡,學習閱讀牠們真實的身體語言與需求,才是對這些迷人生命更深刻的愛與責任。讓可愛回歸可愛,讓牠們的眼眸,清澈地映出森林與天空的顏色,而非我們過度詮釋的淚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