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台北街头,我拖著大行李箱趕去機場,跳上的士時,司機瞄了一眼後座,淡淡說:「行李要加收50塊喔。」我心頭一緊,這趟旅程已經花了不少,沒想到行李費成了隱藏開銷。類似場景在全球旅行中不斷上演,從東京到紐約,的士行李費的規則五花八門,一個不小心,荷包就縮水了。今天來聊聊這背後的收費標準,還有我多年背包客經驗中累積的省錢秘訣,讓大家下次搭車時不再當冤大頭。
先從台灣本地說起,這裡的行李費通常按件計費,一件行李加收20到50元台幣,視地區而定;台北市多數司機習慣收50元,高雄可能降到30元,但法規沒統一標準,全看司機自由心證。這點和香港大不同,那邊的士行李費固定每件6港幣(約24台幣),不管大小,直接算進車資表。飛到日本東京,情況更妙,多數的士不收行李費,司機認為服務包含行李搬運,這是文化差異的體現。歐美如紐約呢?行李費可能高達5美元(約160台幣),尤其機場路線,司機常藉口「空間佔用」多收錢。總的來看,全球沒一致規則,亞洲偏向小額加收,歐美則更商業化,最好上車前先問清楚,避免爭執。
省錢的關鍵在主動出擊。我曾在曼谷被收過雙倍行李費,後來學乖了,每次叫車前先用手機查詢當地標準,或直接用APP叫車如Uber,系統會顯示費用明細,避開司機臨時加價。另一個秘訣是選擇車型:大型的士或廂型車通常行李空間大,收費反而不高,我在香港試過,四人分攤後每人只多花10元。旺季旅行時,避開機場或車站的高峰時段,司機較少亂收費;有一次在桃園機場,我故意等到晚上十點後搭車,行李費竟被豁免。最實用的是「打包技巧」:把多件小行李塞進一個大袋,算作一件,省下不少錢。記住,這些都是血淚教訓,多點準備,少點冤枉錢。
行李費看似小錢,卻反映旅行中的文化與誠信。下次你拖著行李上車,不妨多問一句,或分享自己的故事。畢竟,省下的每一塊錢,都能多買一杯珍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