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醫保聽起來像是一道安全網,但很多人在投保時,只盯著保費數字和保障範圍,卻忽略了那些藏在條款角落的「不保事項」。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他們設計產品時,總會埋下一些陷阱,讓你在最需要保障時才發現自己一無所獲。記得幾年前,我幫家人處理一份自願醫保保單,當時以為一切妥當,結果在申請理賠時,才被告知某個慢性病被列為「既往症」而拒賠,那種被擺了一道的感覺,至今想起來都讓人窩火。
這些不保事項通常寫得隱晦,投保前不仔細研讀,就像簽了賣身契。最常見的包括「既往症」,也就是投保前已有的疾病,保險公司會用各種理由排除。例如,如果你有高血壓病史,即使它當時沒發作,未來相關的併發症都可能不賠。還有像「特定疾病」如癌症或心血管問題,有些保單會設下等待期,頭一兩年內發病就拒賠,這對中年人來說簡直是賭命。另外,別忘了「高風險活動」,比如你愛爬山或潛水,出事時保險可能以「自願參與危險行為」為由推卸責任。
隱藏條款更是狡猾,它們藏在保單的附錄或小字裡。舉個例子,「除外責任」條款可能涵蓋整類治療,比如心理諮詢或替代療法,投保時業務員絕口不提,直到你因壓力大尋求幫助才發現不保。還有「索賠限制」,比如每年理賠上限或次數門檻,我見過有人住院多次,結果保險公司說「年度額度用完」而拒付,這等於花錢買空氣。更糟的是「續保條件」,有些保單看似終身保障,但條款寫明公司可隨時調整費率或終止合約,等你年紀大了保費暴漲,只能被迫放棄。
怎麼避免踩雷?投保前別光聽業務員的甜言蜜語,自己花時間讀懂保單全文。重點看「不保事項」和「除外條款」那幾頁,不懂就找獨立顧問諮詢,他們常能點出貓膩。我習慣用螢光筆標註關鍵詞,再對比不同公司的條款,比如A公司可能排除遺傳疾病,B公司卻包,這差異能救命。另外,保留所有溝通記錄,萬一糾紛發生,這些證據能幫你爭取權益。說到底,自願醫保是雙面刃,不先揭開隱藏面紗,投保等於賭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