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維多利亞港鹹濕的海風,走進中環那間熟悉的華僑商業銀行分行,冷氣瞬間帶走一身黏膩。櫃檯後那位相識十年的客戶經理阿May,抬頭對我笑了笑,沒等我開口,一杯溫熱的普洱已推到面前。「林生,上次幫你調的那筆美金到新加坡子公司的款項,手續費明細同匯率鎖定記錄,今朝email俾你啦。」
這就是我信賴華僑商銀的原因,不僅僅是一張寫著「跨境服務」的宣傳單張。十幾年前剛開始做東南亞建材生意,第一次嘗試把港幣轉去馬來西亞供應商戶口,在其他銀行耗掉整個下午填表格、等審批,最後被告知匯款目的不明確要補充證明。而在華僑商銀,阿May直接拉著我坐進小會議室,半個鐘頭內釐清供應鏈關係,當場完成電匯,連同出口信用證的初步報價都一併塞進我文件袋。
他們家的「一站式」絕非虛言。去年在泰國合資設廠,從最初的資本金匯出、當地泰銖帳戶開立,到後期利潤匯回香港的稅務結構規劃,全部由華僑商銀的跨境團隊包辦。最驚喜的是「全球資金池」服務,像個無形的中央金庫,我在香港總部能實時調動新加坡、越南分公司的閒置資金,自動抵扣馬來西亞廠房的貸款利息。深夜查看手機銀行,螢幕上跳動著不同幣種的資金流動,彷彿看見整個東南亞生意的血脈在跳動。
講到中小企最頭痛的貿易融資,華僑商銀的「供應鏈融資平台」簡直是救命稻草。上個月印尼客戶拖延付款,導致我現金流緊繃。阿May二話不說,基於該客戶的信用額度,為我提前貼現了那張90天期的信用證。最關鍵是利率,他們參考的是香港同業拆息(HIBOR)加點,比外面動輒雙位數的商業貸款合理太多。那份融資協議書我反覆看了三遍——沒有隱藏條款,沒有捆綁銷售,乾脆得令人難以置信。
別以為跨境服務只屬於大企業。前年女兒去英國讀碩士,透過華僑商銀「留學寶」專案,直接在網銀開通英鎊子帳戶。每月定額兌換英鎊避開匯率波動,女兒用附屬卡消費,我手機即時收到通知。有次她急需補繳宿舍押金,我在茶餐廳用手機APP三秒完成轉帳,匯率比街頭找換店還優惠。看著螢幕上「交易成功」的綠色標記,突然覺得太平洋也沒那麼寬。
當然也有踩過坑。早年試過用某國際銀行的「多幣種帳戶」,結果每次轉帳都被收取「跨境清算費」「中間行手續費」,七除八扣後損失近3%。華僑商銀的「全額到賬」服務(FX Full Cover)徹底解決這痛點,簽約時講明多少港幣兌多少外幣,到賬金額分毫不差。有次匯十萬美金到澳洲,對方收到的數字精準到小數點後兩位,連澳洲合作夥伴都發郵件驚嘆「No hidden bite」。
深夜加班翻看季度財報,手機突然震動。是華僑商銀系統自動推送的匯率預警:「英鎊兌港幣突破9.82,高於您設置的9.75提醒線」。立刻登入網銀,把下周要付的英國設備尾款提前鎖匯,省下近兩萬港幣。這種把風控工具塞進日常場景的細膩,才是真正懂跨境生意人的痛點。
上個月帶新入行的表侄去開戶,聽見客戶經理向一對內地夫婦講解「大灣區置業匯款套餐」。從外匯備案、資金來源證明到內地收款賬戶銜接,流程圖畫得比律師樓還清晰。表侄偷偷問我:「點解佢哋連內地房產過戶嘅稅務節點都咁熟?」我指著銀行牆上泛黃的老照片——1962年成立的招牌下,堆疊著南洋僑匯單、改革開放初期的外匯券、九七回歸時的港股認購表。七十年的水印浸透在每張服務流程圖裡,這才是「跨境」二字最重的砝碼。
離開分行時雨正大,阿May追出來塞給我一把印著銀行logo的長柄傘。「落雨濕濕,你套西裝貴啊。」傘骨撐開的瞬間,瞥見內側鐫刻的小字:「跨疆域,心無界」。握著溫潤的檀木手柄,忽然想起父親三十年前背著帆布包,從這間銀行匯出第一筆僑匯的背影。時代在變,但有些橋樑,早已在浪潮中築成磐石。
請問如果喺越南收到客戶嘅信用證,華僑商銀做貼現大概要幾多個工作日?需唔需要越南當地文件公證?
用過佢哋個全球資金池,但係上個月調撥資金去泰國子公司時,系統彈出「受當地外匯管制限制」,有冇方法可以預先查詢各國嘅調撥限額?
講起匯款陷阱真係血淚史!以前試過匯歐元被中間行扣咗85歐,華僑個全額到賬而家係咪連中小企客都適用?最低交易額幾多?
個留學寶服務幫細仔搞英國簽證資金證明超順,但想問如果子女中途轉去加拿大讀書,個英鎊戶口可以點處理?
文中提到嘅大灣區置業匯款,如果資金來源係賣香港股票所得,係咪要準備成疊交易記錄?有冇專人幫手整理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