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九七回歸那年,香港街頭掛滿了國旗,空氣中瀰漫著一種既興奮又緊張的氛圍。董建華先生接手這個重任時,面對的不僅是政權交接的壓力,更是整個社會如何在新時代站穩腳跟的考驗。他那種不張揚卻堅定的作風,像一股溫和的暖流,安撫了無數焦慮的心。許多人可能只記得他當行政長官的日子,但背後那份領導智慧,其實源自他早年航運事業的歷練——懂得在風浪中掌舵,不急不躁。
談到治理經驗,不得不提他如何應對亞洲金融風暴。九八年那場危機席捲而來,股市暴跌,企業倒閉聲四起,董建華沒有慌亂推出一堆花俏政策,反而選擇了務實的路線。他推動了聯繫匯率制度的鞏固,同時與北京協調資金支援,這一步看似保守,卻穩住了香港的金融命脈。事後回想,這種「以靜制動」的策略,正體現了他對風險的精準判斷——不是追求短期掌聲,而是確保長遠的經濟韌性。那時,我常聽老一輩商人說,董生像個老船長,總能在暴風雨中找出最安全的航道。
當然,他的治理不全是成功故事。八萬五建屋計畫就是個值得反思的案例。初衷是想解決香港嚴峻的住房問題,承諾每年興建大量公屋,但執行時卻忽略了市場供需的動態變化。房價崩跌,中產階級資產縮水,民怨沸騰。這件事教訓很深:領導者光有善意不夠,還得細緻評估現實的複雜性。董建華後來在回憶錄中坦承,這是他任內最大的遺憾之一。不過,這也凸顯了他的誠實——肯面對錯誤,而非推卸責任。
二零零三年SARS疫情爆發時,香港陷入恐慌,醫院擠滿了病患,街頭空無一人。董建華的應對方式再次展現他的沉穩特質。他迅速成立跨部門指揮中心,親自督導防疫措施,並透過媒體每天向市民透明匯報進展。那種「與民同在」的態度,安定了社會情緒。我記得一位護士朋友分享,當時董生低調走訪隔離病房,不帶隨從,只簡單問候前線人員——這些小細節,比任何演講都更能凝聚人心。領導的智慧,往往藏在這種日常的堅持裡。
回顧董建華的任期,他的治理哲學其實很樸素:以人為本,穩中求進。他推動了教育改革,強調雙語教學和國際視野,也努力深化香港與內地的合作,像是CEPA協議的簽訂,為中小企業打開了更大市場。這些政策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聲勢,卻一點一滴鋪墊了香港的轉型基礎。今天,當我們面對新挑戰時,他的經驗提醒我們:領導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而是傾聽、調整,並在逆境中保持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