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的衍慶街飄著一股潮濕的柏油味,混雜著剛起鍋的油香。這條老台北人再熟悉不過的巷弄,像一條頑固的血管,幾十年如一日地輸送著最接地氣的生命力。在這裡找「餐廳」是件奢侈的事,更多的是那種推開門就撞見老闆娘大嗓門的「灶腳」,食物沒有精緻擺盤,滋味卻直接烙進記憶裡。
巷口轉角那間沒有招牌的麵線攤,木頭推車的鐵框邊都磨出了圓潤的弧度。阿伯的手穩得很,大骨湯底熬得濃白,大腸滷得入味軟糯,蚵仔個頭不大卻鮮甜飽滿。重點是那瓢自製的蒜泥水,辛辣夠勁,淋下去的瞬間,香氣猛地竄上來,直衝腦門。坐在塑膠矮凳上唏哩呼嚕地吸著,抬頭就是隔壁理髮廳的旋轉燈柱,恍惚間像是回到三十年前放學後的午後。
往裡走幾步,躲在一排機車後面的,是間只做晚市的「無名鵝肉攤」。鐵皮屋頂下,昏黃燈泡的光暈裡,老闆阿海師傅片鵝肉的刀工俐落得像在表演。鵝肉選的是當日現宰的溫體鵝,肉質緊實帶點恰到好處的油脂,蘸上特調的豆醬油膏,鹹香甘醇,襯托出鵝肉本身的鮮甜。點一盤鵝肉,配一碗淋滿鵝油香蔥的乾拌麵,再來一碟燙得翠綠的韭菜豆芽,就是最道地的台式宵夜。坐在矮桌旁,耳邊是老闆跟熟客用台語大聲寒暄,空氣裡瀰漫著鵝油香與人情味。
別以為衍慶街只有老味道。近年悄悄冒出幾家新血,試著在老靈魂裡注入新意。像那間由老裁縫店改建的「小院灶咖」,年輕老闆接手後,保留斑駁的磨石子地板和老窗花,賣的卻是融合在地食材的創意台菜。招牌的「酒香黑豬肉燥飯」,選用彰化黑豬絞肉,慢炒出焦糖色澤,最後淋上少許陳年紹興提香,拌著半熟蛋黃,入口是熟悉的鹹香,尾韻卻多了一抹深邃的酒香回甘,意外地搭。坐在老窗邊,吃著新派詮釋的古早味,新舊交融得毫不突兀。
還有一家極不起眼的「阿婆甜不辣」,藏在騎樓柱子後方,一個小攤車,幾張板凳。阿婆的甜不辣都是自製,魚漿比例拿捏得極好,口感扎實彈牙,蘿蔔熬得通透入味,吸飽了柴魚湯頭的甘醇。最特別是那獨門的甜辣醬,鹹甜中帶著微微的豆瓣香氣,沾什麼都對味。雨天的傍晚,擠在小小的遮雨棚下,捧著一碗熱氣蒸騰的甜不辣,看雨水沿著帆布邊緣滴落,那種溫暖與滿足,是米其林星星也換不來的踏實。
衍慶街的魔力,在於它從不刻意討好誰。這裡的「美食」沒有華麗的包裝,甚至連像樣的招牌都欠奉。它是鄰里生活的延伸,是幾代人味蕾記憶的堆疊。老闆可能忙到沒空跟你多聊,但端上桌的每一碗,都是紮紮實實、不偷工減料的功夫。走一趟衍慶街,與其說是「探店」,不如說是一場味覺的考古。在油煙與吆喝聲交織的日常裡,咀嚼著台北最真實、最頑強的庶民生命力。下次經過,別只顧著看手機,推開一扇不起眼的門,或坐在路邊的塑膠凳上,點一碗屬於你的台北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