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公園散步,看到一個媽媽焦急地抱著孩子,臉上起了紅疹子,我忍不住上前問了問。原來是孩子發燒幾天後冒出這些疹點,她以為是普通過敏,卻沒想到可能是風癩——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麻疹。這病在台灣雖然少見了,但每年還是有零星案例,尤其對小孩威脅大。我年輕時當過護理師,親眼見過幾起爆發,孩子高燒不退、渾身出疹,家長急得團團轉。風癩不是小事,它由病毒引起,傳染力超強,一個噴嚏就能散播開來。今天就想好好聊聊這個主題,從症狀細節、治療方式到日常怎麼防,幫大家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說到症狀,很多人只記得皮疹,但風癩的過程其實分階段。一開始,孩子或大人會先發高燒,體溫飆到39度以上,伴隨咳嗽、流鼻水,眼睛還紅腫怕光,這階段常被誤當成流感。我記得有個案例,家長拖了三天才就醫,結果病毒已經擴散。接著進入出疹期,大約發燒後第四天,臉上先冒出一片片細小紅點,像玫瑰花瓣散開,慢慢蔓延到全身,連手腳都不放過。這些疹子摸起來不癢,但壓下去會變白,這是風癩的典型特徵。更麻煩的是,口腔內會出現科氏斑,白色小點在頰黏膜上,這是診斷的關鍵。整個過程持續一週左右,如果沒併發症,疹子退了會留點色素沉澱,但對免疫力弱的人,可能引發肺炎或腦炎,那就危險了。
治療方面,我得老實說,風癩沒特效藥,主要靠支持性療法。醫生通常開退燒藥如acetaminophen來控制體溫,但切記別用阿斯匹靈,免得增加雷氏症候群風險。水分補充超重要,發燒時脫水是常見問題,我建議多喝電解質飲料或清湯。休息是關鍵,患者得隔離在通風房間,避免傳染給家人。如果併發細菌感染,像中耳炎,才需要抗生素。以前在醫院,我們會監測血氧和呼吸,防止病情惡化。康復後,身體會有免疫力,但別以為從此安全——病毒變異或免疫力下降時,還是有風險。
預防才是王道,尤其風癩疫苗問世後,台灣案例大減。MMR疫苗是黃金標準,一歲前打第一劑,五歲前補第二劑,保護力達95%以上。我常提醒家長,別因疫情緩和就忽略接種,去年就有社區爆發源於未打疫苗的孩童。日常防護很簡單:勤洗手、用酒精消毒,尤其在公共場所。如果身邊有人感染,立即隔離,通報衛生單位。環境衛生也不能馬虎,定期清潔家居,避免擁擠空間。記住,風癩不只影響小孩,成人若未免疫,症狀可能更嚴重。保持警覺,就能把風險壓到最低。
看完後,我趕緊檢查孩子的疫苗記錄,發現第二劑還沒補,謝謝提醒!成人也需要打MMR嗎?
我女兒去年得過風癩,疹子退了但皮膚留了暗斑,這正常嗎?會消失嗎?
文中提到科氏斑,我在家怎麼檢查口腔?有沒有簡易辨別法避免誤診?
預防措施很實用,但疫苗有副作用嗎?我聽過有人過敏,有點擔心。
感謝分享真實案例,讓我更重視衛生習慣。請問風癩和德國麻疹有什麼不同?常搞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