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踏上高陞街,那股熟悉的喧囂與人情味就撲面而來,像老朋友在巷口招手。這條藏在城市心臟的老街,從日治時期的商貿據點演變成今日的混搭風情,每一步都踩著歷史的痕跡。我在這裡住了十幾年,看著它從破敗中重生,卻始終保留那份草根氣息——不是觀光區的華麗包裝,而是真實生活的脈動。想真正體驗在地靈魂?別急著打卡,先跟著我的腳步,鑽進那些連導遊書都漏掉的角落。
街角那座百年紅磚市場,永遠是我的首站。清晨五點,天還沒亮透,攤販們已擺開陣勢:魚販吆喝著剛上岸的鮮魚,菜農把沾露水的青蔬堆成小山,空氣裡混著海腥與泥土香。記得第一次來時,被一位阿婆硬塞了顆醃梅子,酸得我皺眉,她卻哈哈大笑:「少年仔,這叫開胃!」如今每次經過,她總認得我,悄悄多給一把青菜。市場二樓有間隱密茶館,老闆老陳用炭火慢焙茶葉,牆上掛著泛黃的老照片,訴說著颱風夜救災的社區故事。坐下來喝杯東方美人茶,聽他絮叨半世紀的變遷,你會發現,這裡賣的不只是食材,是人與人的溫度。
轉進巷弄深處,藏著一棟頹圮的巴洛克老宅。外牆爬滿藤蔓,半毀的拱門像張開的臂膀。三十年前,它是紡織大亨的私邸,戰火中倖存,卻差點被開發商拆毀。一群藝術家發起「廢墟再生」運動,如今成了創作基地。週末午後,常有獨立樂團在庭院即興演奏,爵士混著蟬鳴,破窗框掛著油畫,流浪貓在斷柱間打盹。我常帶素描本來這兒,一坐就是半天——腐朽與新生在此交纏,教會我廢墟裡也能長出玫瑰。
說到美食,高陞街簡直是貪吃鬼的天堂。阿珠姨的蚵仔麵線攤只開傍晚三小時,用東石港直送蚵仔,勾芡薄得像月光,蒜泥辣得夠勁。有次冬天排隊,她見我哆嗦,竟塞來一碗熱湯:「免錢啦,吃飽才有力氣抗寒!」再往前五十步,「發記」的炭烤香腸鋪飄著焦糖香,老闆堅持用溫體黑毛豬,肥瘦比例三比七,一口咬下肉汁噴濺,配著醃蘿蔔的爽脆,罪惡感瞬間蒸發。別錯過轉角糖水舖的燒仙草,老闆阿火叔每天熬六小時,加自製芋圓和蜜紅豆,黏稠滑順如絲綢,寒夜裡暖透脾胃。這些攤子沒米其林光環,靠的是三代傳承的手藝與街坊情誼。
夜幕低垂時,爬上街尾的觀景台。鐵皮階梯吱呀作響,頂樓視野豁然開朗:霓虹燈海在腳下流淌,遠方山脈剪影如巨獸沉睡。這裡曾是碼頭工人的守望塔,如今成了情侶約會秘境。我總愛帶瓶本地精釀啤酒,看夕陽把鐵皮屋頂染成金紅,想起二十歲那年失戀,就是在這兒哭到睡著,醒來時晨光已洗淨淚痕。高陞街教我的,從來不只是吃喝玩樂——它讓你摔跤,再扶你起身,把傷痕釀成生命的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