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进万锦丽晶轩是跟着老广朋友去的。他说这家店藏着多伦多最地道的粤魂,我半信半疑推开那扇雕花木门,瞬间被蒸点心的白雾裹住。空气里浮动着虾饺的鲜甜和炸芋角的焦香,跑堂大叔端着堆成小山的蒸笼在桌间穿梭,烫得直摸耳垂。邻桌白发阿婆用筷子尖轻点豉汁凤爪,对孙辈念叨:\要嗦骨头里的汁,这才叫叹茶嘛。\
这里点心师傅都是三十年以上的老行尊。凌晨四点厨房就亮灯,现熬猪骨汤做肠粉底浆,虾饺皮透得看得见师傅掌纹。有次碰见主厨辉哥在角落训徒弟:\萝卜糕煎两面金黄?你当快餐店啊!\他抄起平底锅示范,油温控制得精准,糕体外层酥脆内里软糯,萝卜丝清甜带汁。这种手艺骗不了人,周末早晨门口排队的爷爷奶奶们,个个都是人肉美食鉴定仪。
海鲜池像小型水族馆,帝王蟹钳子比小孩胳膊粗。推荐试试避风塘炒蟹,蒜粒炸得金脆却不焦苦,秘诀在于厨师长用自炼蒜油分三次下锅。记得某年冬至宴,经理端出隐藏菜单的龙虾糯米饭,泰国香米吸饱虾膏和椰浆,锅底结出琥珀色饭焦,整桌人举着勺子抢刮,连矜持的银行高管都卷起袖口。
最惊艳是传统菜的新演绎。看似普通的姜葱生蚝煲,掀开砂锅盖才知暗藏玄机——台湾九层塔垫底,北海道鲜蚝裹着薄脆天妇罗衣,淋上十年陈皮熬的鲍汁。这种混搭胆识,在北美中餐馆里实属罕见。甜点环节的流沙煎堆更绝,咬破芝麻脆壳时,咸蛋黄浆裹着椰丝涌出来,得赶紧用勺接住。
这些年眼见多少酒楼为迎合老外改良口味,丽晶轩却固执得像块老广陈皮。收银台旁供着关公像,经理记事本夹着发黄的点心单,连洗手间熏香都是白兰花香型。有次暴雨夜只剩我们一桌,老师傅竟现拉布拉肠,米浆在布匹上铺出透光薄纱。他抹着汗笑说:\后生仔知唔知,传统就是连蒸笼裂缝都要用糯米浆补的。\
出门时总习惯打包半打蛋挞。酥皮在纸袋里窸窣作响,温热的焦糖香混着停车场枫树气息。后视镜里霓虹招牌渐远,突然懂了我那老饕朋友的话:所谓正宗,不过是有人愿为记忆里的味道死磕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