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在密西沙加的Dundas街上堵得寸步难行,空气里那股若有若无的果木烟熏味,像根无形的线,硬是把我的方向盘拽向了QJD的招牌。说实话,最初只想打包半只鸭子回家解馋,却没想到一脚踏进去,三个小时都没能挪窝。
挂着油亮枣红色泽的鸭子被师傅推到桌旁,刀尖轻划,薄脆的皮应声裂开,露出底下细嫩、饱含汁水的肉。那皮,是精髓。夹起一片,蘸点白糖,牙齿刚碰上,“咔嚓”一声脆响就在口腔里炸开,紧接着是温热的油脂混合着纯粹的鸭香温柔地化开,白糖的颗粒感转瞬即逝,只留下一丝恰到好处的回甜。裹进荷叶饼里,配上葱丝瓜条,甜面酱的咸鲜把鸭肉的丰腴稳稳托住,一口下去,是熟悉的北京胡同味,扎实又熨帖。这鸭子,绝非流水线上的产物,每一只都带着师傅对火候和时间近乎偏执的拿捏。
菜单翻下去,才惊觉QJD的野心远不止一只完美的鸭子。那份看似家常的“宫保鸡丁”,鸡丁滑嫩弹牙得不像话,裹着层透亮油润的薄芡,花椒的麻与辣椒的香在舌尖跳着精准的踢踏舞,花生米酥脆,葱段鲜甜,咸鲜麻辣甜,几种味道在嘴里互不抢戏,层次分明得令人叫绝。还有那道“干煸四季豆”,豆角被煸炒得边缘微焦起皱,干香十足,混着碎肉末和花椒辣椒的复合香气,嚼起来韧中带脆,越嚼越香,是教科书级别的“镬气”展示。在这里,每一道炒菜都像在无声地宣告:真正的中餐,远不止是快餐盒里的酱色糊糊。
坐在店里,看邻桌白发的老先生颤巍巍地卷着鸭饼,年轻人举着手机拍下片鸭的刀光,几代人的面孔在温暖的灯光下交错。QJD提供的,不止是一顿饭。那精心片鸭的仪式感,那热气腾腾的烟火气,那对传统技艺一丝不苟的坚持,甚至墙上那抹故宫红,都在不动声色地传递着一种信息:美食是根,是跨越重洋后,依然能稳稳踩在地上的那份踏实。它让异乡的胃,找到归处;让文化的根脉,在煎炒烹炸间悄然延续。
走出门,裹紧大衣,指尖似乎还残留着荷叶饼的温热。在密西沙加这片土地上,能遇见一只如此较真的鸭子,一桌跳脱出刻板印象的中餐,竟让人莫名生出一丝感动。下次,是该带爸妈来?还是约上那群总嚷嚷着“中餐就是左宗棠鸡”的老外同事,让他们开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