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走进Ritzy Palace的时候,感觉像闯进了一个秘密花园。伦敦的雨刚停,街灯映在湿漉漉的街道上,餐厅的玻璃门后却是一片暖黄色的光晕。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海外找中餐,但Ritzy Palace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北京胡同里吃的家宴——那种烟火气里藏着精致的仪式感。
菜单上写着“现代粤菜”,可每一道菜都像在讲故事。头盘上的叉烧酥,金黄酥脆的外皮裹着微甜的肉馅,一口咬下去,油脂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重口味,而是平衡得恰到好处,厨师肯定花了时间慢炖猪肉,让糖分自然渗透。我猜他们用了传统的港式技法,却融入了本地新鲜食材,比如英国本地的苹果醋做蘸酱,那种酸中带甜的层次感,让人忍不住想多尝几口。
主菜上来时,服务生轻声介绍是“黑松露炒龙虾”,盘子一放,松露的浓郁香气先扑鼻而来。龙虾肉弹牙得惊人,炒得火候精准,外焦里嫩,配上黑松露的 earthy 味道,完全颠覆了我对中餐的刻板印象。这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像在品一场交响乐——食材的对话里,有传统的锅气,也有现代的创意。难怪常客们说这里是伦敦中餐的 hidden gem,价格不菲,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环境上,Ritzy Palace 玩起了低调奢华。深木色的桌椅、柔和的灯光,墙上挂着抽象水墨画,不喧哗却透着东方禅意。服务团队训练有素,动作利落又不过分殷勤,记得我上次点的茶种,这次直接换上了新泡的普洱。这种细节,让整个用餐像被精心 choreographed 的舞蹈,没有一丝慌乱。对比巴黎那些米其林中餐,这里少了点浮夸,多了份真实——仿佛厨师就在你面前,用心做菜而不是表演。
吃完甜点的杨枝甘露,我靠在椅背上回味。那碗甜品里,芒果的甜、西柚的酸、椰奶的滑,交织得像人生百味。Ritzy Palace 的成功,或许在于它不追逐潮流,而是扎根于文化根基。中餐的魂是分享与温暖,这里把那份人情味放大,用现代手法包装,让全球食客都能 connect。下次带朋友来,我一定点他们的招牌烤鸭——据说鸭皮脆得像玻璃,配上手工薄饼,是味蕾的终极冒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