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温哥华雨季来得猝不及防,雨滴敲打着列治文三号路两旁红彤彤的中文招牌。推开「海港大酒楼」厚重的玻璃门,瞬间被鼎沸的人声和蒸笼里喷薄而出的热气包裹。邻桌白发阿婆熟练地用筷子尖戳破晶莹的虾饺皮,滚烫的汤汁滴在骨碟里——这一幕,像刻在DNA里的记忆开关,瞬间唤醒了我关于饮茶的所有乡愁。列治文,这块被戏称为“小香港”的土地,饮茶早已超越了果腹,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是根植于日常的仪式感。
真正懂行的老饕,不会只盯着米其林推荐。列治文的饮茶江湖,藏龙卧虎。那些门面不起眼、需提前一周订位的铺子,往往藏着点心的至高奥义。比如藏在花园城市广场深处的「玉庭轩」,工作日上午十点半,门口等位的长龙已是常态。这里的古法鹌鹑蛋烧卖是绝唱——手工剁制的猪腿肉混合着细切冬菇粒,裹住一颗溏心的鹌鹑蛋,顶上点缀着亮晶晶的蟹籽,一口咬下,肉汁、蛋液、蟹籽的爆裂感在口腔里奏响三重奏。老师傅坚持用竹制蒸笼,说金属笼屉会夺了点心那份“镬气”。
另一处心头好是「帝苑皇宴」的酥皮叉烧包。叉烧包常见,但能把这中西合璧的“菠萝叉烧包”做到极致的,寥寥无几。它家的酥皮是真正的千层酥,轻薄如蝉翼,入口即化,带着浓郁的黄油香却不显甜腻。内馅是师傅凌晨三点起来熬制的蜜汁叉烧,肥瘦相宜,酱汁浓稠得恰到好处,绝不会在咬开的瞬间狼狈地淌一手。配上一壶滚烫的菊普,菊花的清香与普洱的陈醇完美中和了叉烧的丰腴。
当然不能错过「麒麟酒家」的匠心。除了经典的虾饺、烧卖、凤爪,这里常有令人惊喜的时令创作。初秋尝过一次松茸蟹肉灌汤饺,薄如纸的饺子皮兜着滚烫的高汤,轻轻咬开一个小口,松茸特有的山野气息混合着蟹肉的清甜直冲鼻腔,汤底是用老鸡、火腿吊足八小时的金汤,鲜得人眉毛都要掉下来。这种对食材时令的敏锐和对传统技法的尊重,才是顶级点心的灵魂。
饮茶的乐趣,不只在于味蕾。看推着点心车的阿姨穿梭于桌间,蒸笼盖子掀开时升腾的云雾,邻桌家庭三代同堂用粤语谈笑的喧闹,甚至老茶客用长嘴铜壶娴熟沏茶时划出的漂亮弧线……都是这顿早午餐不可或缺的佐料。在列治文,饮茶是热气腾腾的市井画卷,是华人移民落地生根的烟火印记。点一笼虾饺,叫一碟马拉糕,呷一口茶,嘈杂声中,仿佛能触摸到那份漂洋过海却始终未改的生活热忱。
下次若来列治文,别只匆匆打卡。找个周末清晨,钻进一家本地人排队的茶楼,耐心等位,学着老华侨的样子,用指尖轻叩桌面道谢。让那笼冒着热气的点心,带你真正走进这座城市的心脏。约个早茶?我知道玉庭轩刚上了一批新采的龙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