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几年,和银行打交道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每次看到账户里那些不明不白的扣费,心里总像被小刀划了一下。TD和CIBC这两大巨头几乎在每个街角都能看到它们的招牌,但藏在微笑服务背后的费用陷阱,没踩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到有多深。
记得刚工作时在TD开了第一个支票账户,柜员热情地推荐了每月25.95加元的全能账户。直到第三个月发现被收了38刀的超额交易费才明白,所谓“30次免费交易”根本不够用——每次刷借记卡、转账、甚至查余额都算一次。而CIBC的Smart账户更狡猾,月费16.95加元看着便宜,但每次e-Transfer收1.5刀的特性差点让我在给室友转房租时破产。这些魔鬼细节都藏在官网底部八号字体的条款里。
去年为了买首套房跑遍两家银行的房贷部门。TD五年固定利率挂牌5.34%,磨破嘴皮才给到4.89%,但强制捆绑每月29刀的“房贷保护套餐”。CIBC的4.79%利率看着诱人,直到律师看到文件才提醒我:提前还款超过原始金额15%要付三个月利息罚金。这种藏在甜蜜利率背后的荆棘,没吃过亏的新移民根本防不住。
现在我的钱分散在三个账户:TD的日常消费账户保留是因为网点凌晨三点还开着,CIBC的高息储蓄账户存应急基金——虽然3.8%的利率比线上银行低,但半夜急性肠胃炎冲进急诊室时,能立刻在ATM取现比什么都重要。至于每月被扣的12刀账户费?就当是为安全感交的保护费。
最讽刺的是上个月在CIBC柜台存支票,柜员指着我的破手机说:“先生考虑升级到5G套餐吗?每月只要加10刀。”银行早就不靠存贷差赚钱了,现在它们是披着金融外衣的电信商、保险公司、甚至科技公司。每次看到账户明细里那些“数字服务费”“账户健康评估费”的新名词,都感觉他们在玩创造收费项目的饥饿游戏。
如果你刚来加拿大,听句劝:别被网点里的免费咖啡骗了。TD的红色和CIBC的蓝色背后都是同套算法设计的收费迷宫。去信用合作社开个基础账户,把大额存款放进EQ Bank这类数字银行,比在两大巨头的迷宫里当小白鼠强十倍。记住,在银行眼里,我们从来不是客户,而是行走的提款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