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枫叶落尽,空气里那股子凛冽劲儿越来越足,提醒着加拿大的冬天真来了。伴随着这季节感一起的,还有个不大不小的生活小插曲——冬令时。每年11月初的那个周日凌晨,时钟往后拨一小时,仿佛时光倒流,凭空多出来60分钟。听起来是好事?对有些人可能是,但对我,还有身边不少朋友来说,这小小的调整,常常带来一阵子不大不小的混乱。
别小看这区区一小时。我们的身体,尤其是那个叫“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它可不像手机设置闹钟那么简单,点一下就自动同步了。它有自己的节奏,对这突如其来的“馈赠”或“剥夺”敏感得很。多睡一小时听起来美,可接下来几天,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该睡时睡不着,该醒时又昏昏沉沉,脾气也可能莫名有点燥。这不是矫情,是身体的真实反应。朋友推荐的一位专注睡眠的医师说过,这相当于经历一次微型的“跨时区旅行”,身体需要时间去重新校准。
怎么让这个过渡更平滑点?我这些年试下来,最有效的笨办法就是:提前微量调整,循序渐进。别等到周六晚上才想着“明天可以多睡一小时啦!” 从周三或周四开始,试着每天比平时晚睡10-15分钟,相应地,早上也晚起10-15分钟。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到了周日那天,你的身体其实已经悄悄适应了大半,那种被硬生生“拨乱”的冲击感会小很多。周日晚上尽量按冬令时的新“正常”时间上床,哪怕一时睡不着,也关灯闭眼休息,让身体知道该切换模式了。
除了身体,家里那一堆带时钟的“祖宗们”也得伺候好。手机电脑通常最乖,自动联网更新。麻烦的是烤箱、微波炉、汽车仪表盘、那个挂在墙上的老式挂钟,还有家里那个不太聪明的旧款恒温器。我吃过亏,有年忘了调车上的时间,结果差点误了重要的预约。后来学乖了,在冬令时切换前的那个周六下午,专门抽半小时,像个特工一样在家里“巡视”一圈,手动调整所有非智能设备的时间。厨房家电、车里的、浴室的、还有那个总慢五分钟的挂钟,一个都别漏。智能家居?也得留个心眼,有些老款的智能温控或安防系统,可能需要手动确认一下时间设置是否正确,别以为它们都那么智能。
冬令时带来的最大挑战之一,其实是光照的急剧变化。下午四点天就开始擦黑,那种感觉,说“像被偷走了一小时阳光”真不为过。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情绪上的低落,也就是常说的“冬季忧郁”。对抗这个,我的经验是:主动拥抱光线,哪怕是人造的。白天,尤其上午,尽量找机会接触自然光,哪怕只是在窗边站几分钟喝杯咖啡。室内呢,保证光线充足,特别在傍晚天色渐暗时,及时开灯,别让自己沉浸在昏暗里。有条件的,可以试试模拟日光的灯箱(Light Therapy Lamp),早上用个20-30分钟,效果不错。还有,维生素D补剂,在加拿大漫长的冬季几乎是必需品,问问医生,该补就补。保持运动,哪怕只是室内跳跳操或者走走跑步机,对提振情绪也很有帮助。
别忽略了家里的毛孩子!它们可看不懂时钟,生活作息全靠你喂食、遛弯的时间点。突然把晚饭时间或遛狗时间推迟一小时,它们会困惑甚至焦虑。我家邻居的牧羊犬,有年冬令时后连续好几天,一到原来的晚饭时间就叼着饭盆满屋子转悠哼哼。所以,最好也像调整自己作息一样,提前几天,每天把喂食和主要遛弯时间往后推一点点,帮助它们慢慢适应新的时间表。
冬令时调整,看似小事,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身体节奏到情绪状态,再到日常安排。把它当成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生活项目”,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拨钟动作。提前几天开始准备,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耐心调整家中的节奏(包括有生命和没生命的成员),积极应对光照变化。这样,当时间悄然回拨,你也能更平稳地滑入加拿大冬季特有的、悠长宁静的节奏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