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搬来这街区时,最让我心慌的就是找不到熟悉的味道。超市货架上摆满了看不懂的酱料,冷藏柜里寻不见那口惦记的酸菜。直到有天在街角,一股若有若无的咸鱼混合着新鲜蔬果的气息钻进鼻子——循着味儿走,才发现那家藏在不起眼门脸后面的“陈记”。那一刻,真像是找到了组织。
“陈记”不大,货架挤得满满当当,过道仅容一人侧身。可就是这方寸之间,藏着整个故乡的烟火气。冷藏区最里头,几个半人高的粗陶坛子泡着酸菜和泡椒,老板娘掀开盖子的瞬间,那股子酸冽直冲脑门,比什么真空包装都来得生猛鲜活。干货架上,各种菌菇干贝堆得小山似的,仔细闻,是阳光晒透了的山野鲜香。最绝的是生鲜区,活鱼在池子里扑腾,游水虾活蹦乱跳,还有按季节轮番上阵的时令野菜,像是刚从老家后山掐下来的嫩尖儿。
这种店,秘诀在“淘”。别指望包装精美、标识清晰。酱油生抽老抽,认准那几个玻璃瓶身挂满岁月油渍的老牌子,瓶底沉淀物厚的,味道才够醇。找豆豉鲮鱼罐头?眼睛往货架最底层或者最高层扫,那些包装朴素甚至有点落灰的铁皮罐子,往往藏着最地道的古早味。冷冻区更是宝藏,印着老虎头的虾饺、裹着冰霜的宁波汤圆、还有一袋袋不起眼的冷冻荠菜,都是解乡愁的灵丹妙药。腊味柜台前总围着几个操着乡音的大爷大妈,跟着他们挑准没错——他们手指的方向,就是品质的保证。
价格标签上的数字有时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尤其是换算成人民币的时候。但别急着放下。看看旁边促销堆头,刚上市的时令水果常常有惊喜价;周二、周四下午通常是补货时间,生鲜蔬菜打折很猛。老板娘精明,知道熟客的喜好,结账时一句“今日龙眼靓啊,带一盒啦?”顺带抹掉零头,人情味就融在这几块钱里。记住,多买几样常备干货(香菇、腐竹、粉丝),单价就下来了。自带购物袋,有时还能省个几毛钱环保费,积少成多。
结账台是观察人情世故的窗口。老板娘十指翻飞敲打老式收银机的键盘,嘴里还能用粤语、闽南话、普通话甚至蹩脚的英语跟不同顾客寒暄。现金、信用卡、移动支付都行,但偶尔系统卡壳,后面排队的人也不急,顺手拿起旁边货架上的陈皮梅拆开尝尝,权当试吃。角落有个小茶桌,常有相熟的老街坊买完菜坐下歇脚,泡壶铁观音,聊聊家长里短,或者争论哪家的烧腊更好吃。这里不只是买东西的地方,更像一个漂浮在海外的、热气腾腾的乡土驿站。拎着沉甸甸的袋子出来,心里也踏实了——冰箱里有酸菜能炖锅白肉,冷冻室存着汤圆当夜宵,橱柜里那罐新开的榄角炒菜正香。这扎根异乡的日子,胃先稳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