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开车经过万锦的Kennedy Road,一股熟悉的孜然香气突然钻进车窗,勾起我多年前在乌鲁木齐街头啃羊肉串的记忆。停车一看,招牌上写着“西域食府”,红底金字的字体透着一股西域风情。推门进去,热浪扑面而来,夹杂着烤肉的嘶嘶声和维吾尔音乐的悠扬旋律。老板是个地道的新疆汉子,胡子拉碴,笑着招呼我坐下,那热情劲儿让我想起喀什大巴扎的商贩。
点了招牌烤羊肉串,一盘上桌时还冒着烟,肥瘦相间的羊肉串在铁签上滋滋作响,油脂滴在炭火上爆出火星。咬一口,外层焦脆得像戈壁滩上的烤馕,内里却嫩得能滴汁,羊肉的鲜甜混着孜然和辣椒粉的辛香,在舌尖炸开。这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预制菜,老板说羊肉每天从本地清真屠宰场直送,炭火慢烤三十分钟,火候全凭老师傅的经验。吃着它,我恍惚回到吐鲁番的夜市,星空下围着篝火,牧民们用粗犷的笑声配着烤肉。
手抓饭端上来时,金黄的大米粒粒分明,堆得像天山雪峰,底下埋着大块炖羊肉,胡萝卜和葡萄干点缀其间。用手一抓——新疆人讲究原生态,勺子反而多余——米饭吸饱了羊油和洋葱的精华,软糯中带点嚼劲,羊肉炖得酥烂脱骨,入口即化。老板说这饭用的是印度长粒米,慢火焖煮两小时,羊骨高汤打底,香料从新疆空运过来。每一口都像穿越丝路,驼铃声在耳边回响,那些香料的故事,从波斯传到喀什噶尔,再飘到多伦多。
餐厅不大,墙上挂着挂毯和冬不拉乐器,角落的炉子烤着馕饼,热乎乎的馕蘸着酸奶吃,酸中带甜,解了羊肉的油腻。服务生都是维吾尔姑娘,笑容灿烂,端菜时还哼着小调。价格嘛,人均三十刀左右,比市区那些花哨的融合菜实在多了。吃完结账,老板塞给我一张手写菜单,说下次试试大盘鸡或拉条子。走出门,晚风吹来,嘴里还留着孜然的余味,心想着:这才是漂泊海外时,最治愈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