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潮湿的清晨,广州的空气里飘着米香和酱汁的微甜味,我挤在银记肠粉店的小桌旁,看着师傅熟练地摊开米浆。薄如蝉翼的肠皮在蒸笼里慢慢成形,裹上鲜嫩的虾仁和牛肉,淋上特制的豉油——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食在广州”。银记肠粉,这个创立于1958年的老字号,不是什么网红打卡地,而是藏在西关老街里的活历史。它像一本翻开的旧书,每一口都诉说着广式早茶的灵魂。
说到广式肠粉,很多人以为就是街头随便一碟粉皮卷馅料,但银记的肠粉却藏着匠人精神。创始人吴银,当年从顺德迁来广州,把石磨米浆的工艺带到了西关。米得用新会产的晚稻,浸泡一夜后,用老石磨慢慢碾出细滑浆汁,水多了太稀,少了又发硬。蒸制时火候要精准,三分钟就得起锅,否则皮就老了。馅料更是讲究——虾仁得是珠江口的活虾现剥,牛肉选牛后腿肉,手工剁碎拌上姜汁去腥。这些细节,听起来繁琐,却让每一碟肠粉入口即化,滑得能溜进喉咙,配上微甜的豉油和一点辣椒酱,那层次感简直让人上瘾。这不是快餐,是慢工出细活的艺术。
记得去年回广州探亲,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去银记总店排队。店里挤满了街坊邻里,老人们端着茶杯闲聊,年轻人则埋头猛吃。我点了招牌的鲜虾肠粉和牛肉肠粉,上桌时热气腾腾。虾仁饱满弹牙,牛肉鲜嫩多汁,米皮薄得透光却不破,一口下去,米香和肉汁在嘴里爆开。旁边一位老伯看我吃得入迷,笑着说:“后生仔,这才是老广的味道啊!”他告诉我,银记经历了公私合营和改革开放,配方一直没变,连酱汁都是祖传秘方。这店不只卖肠粉,更在守护一种文化——广式早餐的仪式感,一家人围桌共享的温情。
为什么说银记是正宗广式肠粉的必吃之选?不是因为它名气大,而是它没被商业化腐蚀。现在很多连锁店用机器磨浆,馅料冷冻处理,吃起来像嚼塑料。但银记坚持手工操作,师傅们一干就是几十年,手法稳如钟摆。你去尝一尝,就能品出那股“锅气”——热腾腾的烟火味,让人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味道。更难得的是,价格亲民,一碟肠粉不过十几块钱,却吃出了百元大餐的满足感。如果你去广州,别错过西关的银记总店;在海外,香港和澳门的分店也传承了精髓。这不是推荐,是良心话:吃一口,你就懂什么叫“食在广州,味在银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