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我在东京的筑地市场闲逛时,第一次被那种银光闪闪的鱼吸引住了。摊主热情地招呼我,说这是“銀鱈魚”,还夸它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但当我试着用英文问起时,他挠头笑了笑,说老外常叫它“sea bass”,可那名字总让我觉得不对劲。后来我才明白,这小小的混淆背后藏着大问题——如果连名字都搞错,怎么选到真正的好鱼?今天就聊聊銀鱈魚的正确英文名称,还有我从全球旅行中积累的选购心得,希望能帮你避开那些坑。
銀鱈魚在中文里叫“银鳕鱼”,听起来挺浪漫的,但英文世界可没这么简单。很多人误以为它是“cod”或“hake”,其实完全错了。真正的学名是“Patagonian toothfish”,或者更常见的俗名“Chilean sea bass”。这名字起源于南美海域,因为上世纪渔夫们觉得“toothfish”太吓人,就改成了“sea bass”来卖得更好。可问题来了,真正的海鲈鱼是“sea bass”,跟銀鱈魚八竿子打不着——銀鱈魚属于南极鱼科,生活在寒冷深海中,肉质更肥美。我曾在智利的渔港亲眼见过捕捞过程,那些鱼鳞在阳光下泛着银蓝光,一看就比普通海鲈鱼厚实。如果超市标签写着“silver cod”或“white hake”,那多半是忽悠,最好绕道走。否则,你可能花大钱买了次货,还破坏了生态平衡。
选购銀鱈魚时,别光看价格标签——我吃过亏,在伦敦超市买过一块“特价品”,结果回家一闻就发臭了。第一招是看眼睛:新鲜魚的眼球应该清澈透亮,像玻璃珠一样,如果浑浊或凹陷,说明存放太久。第二是摸肉质:轻轻按压鱼身,弹性要好,不能软塌塌的;鱼鳞要紧密贴附,别选那些掉鳞的。第三是闻气味:正宗銀鱈魚有淡淡的海水清香,带点甜味,绝不会有腥臭或氨水味。我习惯从有MSC认证的商家买,比如在南非开普敦的鱼市,摊主会主动出示证书,确保这是可持续捕捞的。因为銀鱈魚生长慢,过度捕捞让种群濒危——全球每年有30%的非法捕捞针对它。选对了,不仅能尝到那入口即化的口感,还能保护海洋。对了,储存时别放冰箱太久,两天内吃完最鲜,或者冷冻前用盐腌一下。
说到底,銀鱈魚不只是美食,它连着我们的餐桌和地球的健康。每次选鱼,我都想起挪威一位老渔夫的话:“尊重鱼,就是尊重自己。”希望这些经验帮你挑到真货,吃得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