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AirSim時,純粹是衝著微軟開源的名號。那時剛入手一台中階電競筆電,想著與其花大錢買實體無人機,不如先試試模擬飛行。結果一腳踏進這個虛實交錯的世界,才發現它遠比想像中複雜——也更有趣。
安裝過程就給我當頭棒喝。官方文檔寫得四平八穩,但實際操作時光是Unreal Engine的版本相容問題就卡了兩天。好不容易在虛擬空中飄起來,卻發現預設的無人機像喝醉酒似的亂竄。後來才知道得手動調整PID控制器參數,這過程簡直像在解謎題,調了整整三晚才勉強穩住機身。有次測試自主避障功能時,眼睜睜看著無人機對著虛擬樹幹直衝過去,硬碟裡傳來「砰」的撞擊音效,螢幕前的我膝蓋居然跟著隱隱作痛。
真正驚豔的是場景編輯自由度。我拿自家社區衛星圖匯入,看著遊戲引擎重建出熟悉的街景,連轉角便利商店的招牌顏色都神還原。有回測試航點飛行,虛擬機身掠過電腦螢幕裡自家陽台那盆九重葛時,竟有種時空錯亂的恍惚感。不過要跑這種高精度地圖,我的GTX 1660顯卡風扇立刻像吸塵器般狂嘯,機殼燙得能煎蛋。
最實用的還是訓練AI模型的功能。用Python寫了個簡單的物件追蹤腳本,讓無人機在虛擬葡萄園裡追蹤採收車。起初鏡頭總是跟丟,後來發現是光影變化太劇烈,調整曝光參數才解決。省下的實機炸機成本少說能買十杯珍奶,但半夜除錯時盯著滿屏程式碼的酸澀感,至今想起眼眶還會自動分泌淚水。
這套工具像把雙面刃。物理引擎真實得驚人,風切模擬讓搖桿震動反饋直透掌心,但每次切換相機模式就得重編譯專案,等十分鐘像在等泡麵。開源社群資源豐富是真的,可散落各論壇的解決方案常互相矛盾,有次照某神人教學修改設定檔,直接讓渲染管線崩潰,重裝時好想對螢幕唱《倒帶》。
現在如果有人問我AirSim值不值得碰,會先反問對方電腦規格和耐心存量。它絕非即開即玩的休閒軟體,光搞懂座標系轉換就夠頭大。但當你看著親手訓練的模型成功穿越虛擬峽谷,或在暴雨模擬中穩住機身那刻,成就感比實體飛行更濃烈——畢竟炸機只需按F5重啟,不用跪在草叢裡撿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