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起香港的投資環境,話題總繞不開HIBOR利率的起伏。記得去年初,我手上的一筆定期存款到期,當時HIBOR還在低位徘徊,銀行櫃檯人員笑著建議我轉存高息產品,說「利率低時,錢放著不動就是虧」。結果不到半年,HIBOR一路飆升,那筆錢的實際回報被通膨吃掉一大半,真是教訓深刻。HIBOR,也就是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它像個隱形的指揮棒,默默牽動著每個人的投資命運。
為什麼HIBOR變動這麼關鍵?簡單說,它反映香港短期資金成本的高低。當HIBOR上升,銀行借錢給企業或個人的利息就跟著漲。想像一下,你投資的股票背後那家公司,如果借貸成本暴增,利潤自然被壓縮,股價就可能跳水。我親身經歷過2018年那波加息潮,手上幾檔地產股硬生生跌掉兩成,回頭看,就是HIBOR急升惹的禍。反過來,HIBOR下跌時,企業融資輕鬆了,股市往往迎來春天,但定存利息也縮水,錢存銀行就像白忙一場。
具體到不同資產類別,HIBOR的影響層層疊疊。房產投資最敏感:利率漲1%,房貸月供可能多幾千港幣,買家縮手,樓價就承壓。2022年底,HIBOR衝上5%,不少朋友急著賣樓止損,那場景至今難忘。債券呢?HIBOR升,債券價格通常跌,因為新發債券利息更高,舊債變得不值錢。至於外匯和衍生品,HIBOR變動會放大匯率波動,我玩過小額外匯保證金,一次HIBOR意外跳升,差點爆倉,從此學會設止損線。這些年,我發現HIBOR和聯準會利率連動性高,美國打噴嚏,香港就感冒,投資前多看幾眼全球經濟數據,絕對不吃虧。
面對HIBOR的不可預測,怎麼保護投資回報?我的經驗是:別把雞蛋放同個籃子。利率低時,多配點成長型股票或REITs(房地產信託),高時轉向防禦性資產如公用事業股或黃金。記得2020年疫情爆發,HIBOR暴跌,我趁機加碼科技股,後來反彈賺了一筆。但最重要是保持流動性,手上總留點現金,等HIBOR異動時能靈活調度。投資不是賭博,而是算機率的遊戲,HIBOR就像氣象預報,看懂了,才能避開暴風雨。
回頭看,HIBOR的變動教會我一件大事:市場沒有永恆的贏家。利率高低循環往復,與其追逐短期暴利,不如建構穩健組合。現在我每月追蹤HIBOR走勢,搭配經濟指標做微調,至少讓睡眠安穩些。畢竟,投資的最終回報,不只關乎數字,更在於那份從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