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著彭博終端機,螢幕藍光映在咖啡杯沿,突然想起十年前在中環實習的日子。那時跟著前輩跑結算所,第一次聽到「ADR」這個詞還以為是什麼新潮縮寫。如今香港ADR早已成為全球資金進出中國市場的暗流航道,而最近這條航道正湧動著不尋常的波紋。
上週和新加坡避險基金的老友視訊,他劈頭就問:「你注意到香港ADR的折溢價曲線變陡了嗎?」這讓我想起2020年中概股回流潮前夕的徵兆。當時騰訊音樂ADR與港股價差曾拉大到14%,後來三個月內填平價差的投資者幾乎翻倍獲利。現在同樣的劇本似乎正在重演,特別是消費類和新能源板塊,某些標的隱含折價已超過監管套利的安全邊際。
有位深耕跨境套利二十年的上海私募經理跟我透露,他們最近在海底撈ADR佈了重倉。「火鍋能煮出黃金?」我笑問。他點開三組數據:香港本地持倉比例降至五年新低、北美機構持倉成本線與現價倒掛、還有這個——他指著螢幕上跳動的數字——人民幣離岸匯率期權隱含波動率突然收斂。「當流動性恐懼消退時,被錯殺的消費復甦股會像彈簧般反彈。」
不過真正讓我眼睛發亮的,是那些藏在財報附註裡的細節。某家光伏巨頭Q2季報第87頁小字披露:「香港託管股份與ADR轉換通道擴容30%」。這種看似枯燥的公告,往往預示著流動性閘門即將開啟。三年前美團調整存託憑證比例前夕,也有過類似操作,當時敏銳的玩家在轉換機制生效前卡位,兩週內吃到15%的無風險套利。
當然航道裡永遠有暗礁。去年某教育股ADR單日熔斷的慘劇還歷歷在目,那時有位台灣客戶哭著打電話問我:「不是說中概股最安全嗎?」地緣政治的陰影始終盤旋,就像今年三月某晶片企業突然被納入實體清單時,相關ADR在盤前交易瞬間蒸發三分之一市值。這提醒我們永遠要繫好安全帶——控制單一標的倉位不超過組合3%,並在期權市場買好「災難保險」。
最近常跑金鐘的律師樓,發現個有趣現象:中環精英們的下午茶話題,從虛擬貨幣悄悄轉回老派價值投資。上個月在置地廣場電梯裡,聽見兩個投行MD在爭論港交所新規對生物科技ADR的影響。這種微妙的氛圍轉變,往往比任何技術指標更早預示風向。當華爾街之狼重新翻閱港股年報時,聰明錢該往哪裡流動?答案或許藏在那些每天凌晨四點跳動的紐約盤後報價裡。
夜更深了,關掉交易軟體前最後瞥見藥明生物ADR的異動。突然想起那位總愛在陸羽茶室泡整天的老經紀說過:「香港市場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永遠在裂縫中開出花來。」此刻螢幕閃爍的綠色數字,或許正孕育著下一朵逆勢綻放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