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敲打著窗戶,我窩在台北冷氣房裡,盯著螢幕上跳動的數字發愣。房貸月繳通知靜靜躺在信箱,旁邊躺著匯豐HSBC那封醒目的「最優惠利率」廣告信。手指無意識敲著桌面,想起上個月和老陳喝咖啡,他得意洋洋說靠匯豐的高利定存,硬是比我的活存多賺了兩趟日本機票錢。「錢放對地方,比拼命加班實在啦!」他當時那副表情,我現在想起來還有點牙癢。這念頭一起,我索性把各家銀行廣告攤開比較,這趟匯豐最優惠利率的深水區,不潛下去摸清楚實在對不起自己的荷包。
匯豐這塊「最優惠利率」招牌,亮是夠亮,但陷阱也藏在角落小字裡。不是所有帳戶都能自動升級,新資金限制像道隱形門檻,你得先拆解「新資金」的定義。我翻開去年帳本,發現匯豐認定「新資金」是活動期間內「淨增加」的款項。舉個例子,你戶頭原本有100萬,活動期間轉出20萬又存入50萬,新資金就只剩30萬(50萬存入 20萬轉出)。這點銀行絕不會在廣告大字強調,得自己拿計算機按清楚。
真正拉開差距的是「階梯式利率」玩法。匯豐常把最高數字掛得誘人,5%、5.5%甚至更高,但魔鬼在「額度上限」跟「計息天數」。我比對過,同樣主打高利,隔壁星展給到6個月期穩穩的4.8%,沒階梯;滙豐可能前三個月飆到5.28%,但後面三個月掉到3.88%,總平均算下來,可能只贏0.1%。想賺飽,得抓準資金只放它甜頭最大的前三個月,時間一到立刻搬家,這功夫省不得。
別被「存款」兩字框住!匯豐最優惠利率常綁著「任務型加碼」。我研究條款發現,單純放定存只是基本款,想衝頂得疊加其他動作。像是換匯(美金定存加碼更多)、設定薪轉、甚至買點基金或保險(小額也算達標)。上個月我幫太太操作,設定每月薪轉入帳滿三萬,立刻觸發額外0.5%加碼。這類隱藏路徑,理專不會主動說透,得像玩解謎遊戲自己拼湊。
申請時別傻傻只帶錢!我親跑分行兩次才搞懂門路。第一次只帶存摺印章,理專客氣地說「線上申請更優惠喔」。回家爬文發現,分行臨櫃辦某些專案,能多拿刷卡金或超商禮券(線上就沒有)。第二次學乖了,先打電話問分行代碼,確認該分行為新戶提供開戶禮(像藍牙耳機),再預約理專。重點來了:主動問「現在有沒有快閃加碼?」我碰巧遇到月底衝刺,多拗到0.2%限時優惠。
最痛的不是賺得少,是賺到了卻被扣回去!匯豐高利專案普遍綁約,提前解約利息打八折甚至歸零。我同事阿偉去年急用錢,把未到期的百萬定存解掉,利息從預估的一萬二變成八百塊,氣得捶心肝。現在我學精了,高利資金只用三年內絕對不動的閒錢,另備緊急預備金放彈性帳戶。還有,美元高利定存到期「自動轉回台幣」的預設選項要關掉,匯損可能吃掉你半個月利息。
深夜看著定存利息入帳通知,突然覺得老陳那兩張機票錢也沒那麼刺眼了。銀行的優惠像場精心設計的迷宮,走對了路才有糖吃。匯豐的甜頭確實存在,但得練就拆解條款的眼力,跟精算時間差的手腕。錢不會自己長大,但放對位置,它至少能幫你對抗通膨這頭怪獸。下次見老陳,或許該換我請杯咖啡了。
評論:
請問文中提到美元定存加碼更多,目前真的有比台幣專案划算嗎?最近美金匯率波動大,會不會賺了利息賠了匯差?
看到「任務型加碼」那段很有感!上次理專一直推銷儲蓄險說能觸發加碼,請問這類綁保險的專案風險高不高?會不會本末倒置?
想確認新資金定義:如果我把其他銀行的定存到期款轉進來,但匯豐舊戶頭本身就有流動資金進出,這樣還算淨增加嗎?需要開新戶嗎?
階梯式利率的陷阱提醒得太及時!剛差點被5.2%沖昏頭,仔細看DM才發現第四個月後利率掉到3.5%,根本不如其他家穩定方案。
提到分行臨櫃禮這招學起來了!但好奇現在數位帳戶也有類似隱藏優惠嗎?還是非得跑分行不可?身為懶人實在不想出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