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信義區匆忙趕完一個客戶會議,離下一個約還有點空檔。台北午後的陽光斜斜灑在玻璃帷幕上,空氣帶著點悶熱。習慣性地掏出手機想查查附近哪裡可以快速歇腳,眼神卻被信箱裡一則通知吸引:「HSBC 賞品味:您的專屬禮遇已解鎖。」
老實說,剛開始辦這張卡時,純粹是為了海外消費優惠和機場接送。銀行嘛,那些點數回饋、現金折抵的遊戲規則,總覺得有點複雜,或者說,有點「硬邦邦」。但「賞品味」這名字,還有它推的那些活動,倒讓我多看了幾眼。它不太像在賣金融商品,更像在兜售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那次通知,解鎖的是敦南誠品附近一間很低調的藝廊下午茶體驗。不是那種人擠人的網美店,而是需要預約、隱身在老宅二樓的空間。用賞品味點數預訂,兩人同行幾乎沒額外花費。坐在那,啜著手沖單品,配著精緻的日式菓子,牆上是新銳攝影師的作品。那一刻的寧靜和質感,突然讓我感覺,生活好像不該只是帳單、里程數和會議記錄堆疊起來的疲憊循環。
後來我才慢慢摸清「賞品味」的脾性。它不像某些點數計畫,只會叫你拼命刷、換些小家電或超商禮券。它的核心,是圍繞著「體驗」和「質感生活」在打轉。點數像一把鑰匙,開啟的門後面,常常藏著一些平常自己可能不會特別留意、或者覺得「有點奢侈」的選項。
比如說,它會跟一些真正有特色的獨立餐廳合作。不是米其林那種高不可攀(當然偶爾也有驚喜),而是主廚有想法、食材講究、空間有靈魂的小館子。用點數抵扣,等於變相鼓勵你去試試看,給味蕾一點冒險的機會。有次帶太太去大安區巷弄裡一間預約制的台法小館,那份用台灣黑豬肉和在地香料做的肉派,搭配主廚特選的自然酒,那個夜晚的記憶,比單純的飽足感深刻太多。
還有藝文活動。國家音樂廳、兩廳院、甚至一些實驗劇場的票券,常常在兌換名單上。以前總想著「等有空」、「等特別的日子」,結果票老早賣光。現在,點數像是個小提醒:「喂,該去滋養一下心靈了。」上個月換了場小眾的室內樂演出,在中山堂光復廳,那種近距離感受音符在空氣中震動的親密感,是串流平台永遠給不了的。
當然,它也沒忘了生活裡的「小確幸」。但連這種小地方,它都試圖拉高一點質感門檻。不是隨便的連鎖咖啡買一送一,而是精選的獨立咖啡館手沖課程,或是特定烘焙坊的限量點心禮盒。連機場貴賓室,它合作的也是相對安靜、餐點更有水準的那幾間。
我覺得「賞品味」最打動我的,是它懂那種「想要更好一點」的微妙心理。它不鼓吹揮霍,而是提供一個「墊墊腳尖就能夠到」的台階,讓日常的消費,有機會轉化成更有溫度和記憶點的生活片段。它明白,所謂的「品味」,不見得是砸大錢買名牌,更多時候是選擇的勇氣和對細節的講究。
這幾年下來,它無形中改變了我一些消費習慣。與其漫無目的地累積點數,我更會留意它推送的活動。點數變成了一種「生活探索基金」,專款專用於那些能提升當下或未來體驗的事物上。有時是預訂一間一直想試的溫泉飯店(用點數折抵房價超有感),有時是換一堂有趣的料理課。
說穿了,銀行提供的回饋計畫何其多。但能讓人感覺它不僅在計算你的消費金額,更在試圖理解、甚至參與你對「好生活」想像的,真的不多。HSBC 賞品味,對我而言,已經不太像一個冰冷的獎勵方案,更像是一個有點品味的引路人,時不時拍拍你的肩,指著某條巷弄說:「嘿,那裏面,可能有你喜歡的風景。」
在這個步調快得讓人喘不過氣的島嶼生活裡,能有這樣一個小小的管道,提醒自己偶爾停下來,為五感斟一杯好酒,為心靈留一席座位,這份專屬的獎勵,確實讓日子的質地,悄悄變得柔軟而豐厚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