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敲打著窗簷,茶餐廳角落傳來幾位阿叔的牢騷:「強積金戶口又縮水,退休點算?」這聲嘆息像根刺,扎進每個打工仔的神經。二十年來看著客戶的MPF報表,我發現多數人的痛點不在市場波動,而在於「自動導航」式的基金選擇——要麼全丟預設的保守基金,要麼跟風追殺當紅股票基金,退休金就在溫水煮蛙中蒸發。
記得陳太的案例嗎?五十歲前把所有供款押在港股基金,2008年金融海嘯時淨值腰斬,至今未回本。她犯的錯很典型:只看歷史回報數字,卻忽略了自己的「時間成本」。真正關鍵是「年齡波動承受度」與「市場週期」的雙重變奏。三十歲時股票基金佔比七成算保守,但五十歲還衝八成便是賭博。更致命的是多數人從未檢視「隱形殺手」——基金開支比率。別小看那1.5% vs 0.8%的差別,三十年複利侵蝕下,足夠買輛特斯拉。
上個月幫客戶做壓力測試時發現驚人現象:同樣選「均衡基金」,甲公司的中國股票倉位暗藏15%科技股,乙公司卻重倉地產股。所謂的「分散投資」根本是假象。破解之道在基金說明書第37頁的「資產類別細分表」,與其聽銷售經理吹捧,不如花二十分鐘核實三項致命數據:十年年化波幅、最大單月跌幅、同類基金排名變化。記住,連續五年排前1/4的基金,下一年墊底機率高達六成——這就是「均值回歸」的鐵律。
我的實戰策略是「三層防衛網」:核心用低開支的指數基金打底(佔50%),衛星配置抓趨勢(如全球醫療基金佔20%),最後留現金子彈在市場恐慌時加碼(佔30%)。去年十月恒指跌穿萬五點,我將預留的MPF自由供款額全數投入港股基金,三個月後收割18%收益。關鍵不在預測高低點,而在紀律性的「逆向操作」——當茶餐廳阿叔都在罵股市時,往往是進場訊號。
最近幫四十歲的IT主管重組MPF,發現他竟同時持有六隻重疊的美股基金。精簡到三隻基金後,每年省下1.2%費用,十年等於多賺四個月薪水。更狠的招數是「免稅額槓桿」:當你跳槽時,別急著合併舊賬戶。保留兩個MPF戶口可創造「策略性轉移」空間,例如A戶口全押高風險基金,B戶口放保守組合,需要套現時精準收割特定倉位,避免觸發整體虧損。
上週積金局報告揭穿殘酷真相:65歲人士平均MPF結餘不足30萬。與其指望政府派糖,不如現在拿起手機做三件事:登入MPF賬戶截取最新基金費用表、用「退休年齡減現齡」算出風險係數、下週前完成一次基金轉換。記住,強積金不是彩票,它是你用每日通勤兩小時換來的尊嚴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