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翻著護照上密密麻麻的出入境章,指尖停在去年那趟「零機票」的東京之旅戳記上。冷氣房裡,咖啡香混著一點得意——那趟旅程,機票沒花半毛錢,全賴亞洲萬里通(Asia Miles)里程兌換而來。很多人以為累積里程是場漫長苦役,得刷爆卡或天天飛才行。其實不然,掌握竅門,免費飛行的門檻,遠比想像中低。
累積里程的捷徑,九成在信用卡。關鍵不是無腦刷,而是「對的卡、對的消費、對的時機」。在台灣,幾張神卡不得不提:國泰世華的Cathay Pacific聯名卡,海外消費每15元台幣就能換1里,國內消費也有25:1;匯豐旅人卡,靈活轉點到亞萬,搭配指定行動支付,回饋率常飆破3%;花旗寰旅卡,點數同樣能轉亞萬,特別是海外消費疊加活動時,里程像滾雪球。辦卡前,先盤點自己每月固定開銷在哪?是超市、加油,還是網購?對準主力消費場景選卡,事半功倍。
里程圈有句老話:「不會賺bonus miles的人,永遠在起跑點上。」銀行和亞萬自己,三不五時就拋出誘人加碼。有次看到亞萬線上購物平台「里賞商城」推出超商代碼繳費加贈50%里程,立刻把全家半年的水電瓦斯費全預繳進去,基本里程疊加贈送,等於打六折累積。還有匯豐旅人卡的「行動支付10%加碼」,綁定Apple Pay在百貨公司週年慶血拼,里數直接多跳一成。這些機會稍縱即逝,養成習慣每週瞄一眼銀行App通知或常逛「點數旅行研究室」這類社團,看到神活動別猶豫,搶就對了。
真正的高手,連買菜錢都能變里程。巷口全家繳個停車費?用FamiPay綁定國泰亞萬聯名卡,繳20元停車費,默默累積1.3里。訂Uber Eats?走亞萬里賞商城的連結跳轉,餐點送到,里程也入袋。最經典是去年初,某大電商平台推「綁定信用卡分期零利率+亞萬加贈1000里」,剛好要換洗衣機,立刻拆單分六期刷,洗衣機錢照付,卻多賺了6000里,等於白撿一趟香港短途機票。這些日常涓滴,一年下來竟能累出好幾千,驚喜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消費裡。
累夠了里,怎麼換才不心痛?亞萬最甜是「區域短途航線」,像台北-東京、台北-香港,經濟艙單程僅需1萬里(稅金另付)。但別急著換!登入亞萬官網,勾選「靈活日期搜尋」,畫面會展開一整月的里程票日曆,藍色日期代表有標準獎勵機位。有次發現週四出發、下週二回程的東京票,來回僅2萬里+不到兩千台幣稅金,比週末出發省了足足5千里!若時間更彈性,試試「混合艙等」:去程經濟、回程商務,台北-曼谷來回3.5萬里就能享受一趟平躺飛行,比純商務兌換省一半。
里程世界像場遊戲,規則隨時在變。曾為了衝一檔刷卡加碼,硬刷了筆不急著買的單反鏡頭,結果鏡頭在防潮箱躺了半年,利息算下來還虧。也遇過精心規劃的歐洲行程,因航空公司臨時調整獎勵機位數量,理想日期全消失,最後咬牙付現買票。最痛一次是換到旺季大阪機票,卻因工作突發狀況被迫放棄,里程退回但手續費被吃掉幾千。這些教訓刻骨銘心:里程是工具,別讓它反過來駕馭生活。
看著亞萬帳戶裡又悄悄累到8萬多里,盤算著年底帶家人用里程換沖繩機票。免費旅行的魔力不在於「省了多少錢」,而在那種用日常智慧換取翱翔自由的掌控感。當飛機衝上雲霄,窗外陽光刺眼,你會想起超商繳費的深夜、精算回饋的片刻——原來腳踏實地累積的點滴,真能兌換一片遼闊的天空。
里程兌換參考表(經濟艙單程):
台灣 ⇄ 東北亞(日、韓):10,000 里
台灣 ⇄ 東南亞(泰、越、星、馬):10,000 里
台灣 ⇄ 香港/澳門:7,500 里
東南亞 ⇄ 東北亞(如新加坡飛東京):15,000 里
台灣 ⇄ 夏威夷:30,000 里
(註:實際所需里數依航空公司動態調整,稅金附加費另計,建議兌換前務必於官網查詢最新標準。)
里程是張地圖,畫出用理性抵達感性的路徑。它不承諾免費的午餐,只獎賞那些在消費叢林裡,依然清醒記得遠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