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敲打著窗簷,手邊那杯烏龍茶還溫熱。翻開存摺本裡中國銀行那頁,看著去年股息入帳的紀錄,突然想起第一次計算股息時的手忙腳亂。那時盯著除權息公告,按壞了三台計算機才搞懂怎麼換算匯率。這些年摸透門道後才發現,股息這筆帳,算得精細與否,往往決定著你明年能不能多換台新筆電,或是多趟小旅行。
中國銀行這隻老字號金融股,像棵根系穩固的大榕樹。它的股息政策有種老派的踏實感,不搞花俏配股,現金股息像節氣雨般準時。但你要真以為按計算機把股數乘上股息數字就完事,那可就錯過藏在細節裡的肉末了。記得那年我漏算匯差,帳面數字和實際入帳金額差了碗牛肉麵錢,才驚覺這套算法比想像中曲折。
算股息要從「股權登記日」這道閘口說起。這天收盤後名冊底定,像極了廟宇擲筊確定信徒名單。有趣的是台灣投資人常栽在這關——有時差作祟,我們這邊下午一點半收盤,對岸還有一小時交易時間。我就曾遇過最後一刻賣股的香港股友,隔天懊惱地傳訊息說:「早知妳要登記日提醒我!」
真正考驗功夫的是除息日後的匯率迷宮。中行派的是人民幣,進到我們帳戶卻是新台幣。這裡頭藏著兩次匯率轉換:先由中行結算成港幣,再由券商換成台幣。去年我拿著計算機比對交割單,發現銀行用的匯率竟比即時牌告低0.015。打電話去問才明白,原來國際清算走的是「離岸人民幣」(CNH)路線,和我們熟悉的在岸匯率(CNY)是兩條平行線。
除權息日前後股價波動像坐海盜船。去年除息當天開盤參考價明明該降0.21元人民幣,盤中卻硬是比理論價高了兩毛。旁邊新手同事興奮地說要撿便宜,我趕緊拉住他:「那是外資在玩填息預期,等三天後資金退潮再看。」果不其然,第四天股價乖乖回到該有的水位。這時間差裡的博弈,老股民都懂。
最讓人頭痛的還是稅務這關。透過複委託買港股,大陸那邊先扣10%股息稅,台灣這邊呢?會計師朋友在我筆記本畫了個關鍵箭頭:「記得填境外稅額扣抵!」她翻出我前年稅單搖頭笑:「妳去年白繳的稅夠吃十客王品牛排了。」原來那筆大陸已扣稅款,能在台灣綜所稅裡抵減,只是藏在申報書角落的欄位。
去年初我把閒錢分三批換匯,用港幣定期存款鎖住匯率。到七月派息時,比起即期換匯竟多出3.2%收益。券商經理看到交割單挑眉問:「妳怎麼抓到這時間差的?」我晃了晃手機裡的匯率提醒APP:「看人民銀行每季貨幣政策報告啊,他們放水前總有徵兆。」
最近在整理股息再投資的試算表。把十年來領到的中行股息模擬滾入,發現如果每次除息後立刻買進零股,總股數會比原始持股多出23%。這週末約了退休的銀行副理喝茶,打算問問他當年怎麼用股息養股,最後滾出整層收租公寓的秘訣。茶館窗戶凝著水珠,就像這些數字遊戲,得擦亮眼才看得通透。
評論:
請問除權日前一天買進,隔日賣出還能領到股息嗎?交割日問題搞得好混亂
去年被扣兩層稅心痛!文中的稅務抵減要填哪個欄位?求表單編號
用台幣換港幣買港股,股息又要轉三道匯率,這樣成本真的划算嗎?
今天中行H股價跌到3.2港元,換算股息率有8.7%,該衝嗎?
實測發現股息入帳日比除息日晚七天,這段空窗期該怎麼避開匯率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