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台北街頭,雨水在霓虹燈下閃著光。我坐在剛打烊的咖啡館窗邊,翻著老陳傳來的財務報表——又是一家被「賺錢」假象拖垮的公司。帳面利潤漂亮,銀行戶頭卻見底,連下個月薪水都發不出來。這不是特例,十年來我看過太多中小企業主踩進同樣的現金流沼澤,再好的產品、再熱的市場,沒了現金就像引擎斷了油。
記得三峽那家手工傢俱廠嗎?去年接到歐洲大單,老闆阿坤興奮地擴產線、囤原木。結果客戶付款拖了四個月,他卡著高額倉儲費和廠房租金的雙重絞殺,差點二十年心血歸零。最後靠著緊急調度「救命錢」週轉,才驚險過關。現金流管理從來不是會計帳上的數字遊戲,是企業主每天在鋼索上行走的生存術。
多數老闆最常掉進的陷阱,是把「賺錢」和「有錢」畫上等號。上個月某科技新創客戶拿著百萬利潤報表找我,細看才發現應收帳款堆積如山,而他們剛簽下新辦公室租約。我當場潑冷水:「帳面賺一百萬,銀行剩三十萬,下季要付兩百萬,這叫財務懸崖。」真正的現金流管理,得掐住三個命門:應收帳款週轉天數、應付帳款緩衝期、庫存水位線。三者像齒輪,咬合不順就卡死整台機器。
實戰中有個土招很管用:把公司帳戶拆成「動脈」與「靜脈」。動脈戶頭專收客戶款項,靜脈戶頭按月撥入固定營運金。某竹科零件商老闆照做後驚覺,過去竟讓百萬貨款和員工薪資混在同個池子裡亂流。分戶後,他第一次看清每月真實消耗量,意外省下15%非必要支出。現金流可視化,是控制的第一步。
季節性產業更要懂「蓄水」。淡水那家海鮮餐廳老闆的作法很妙:旺季時每日營收抽20%進定存,鎖到淡季才能動用。有年颱風季連虧六週,靠這筆錢照發薪水。他說這叫「自己當自己的銀行」,比看銀行臉色實際。中小企業與其追求複雜金融操作,不如老實建立現金儲備節奏——在豐年為荒年存糧。
當供應商催款電話比客戶還多,就是警訊。我常教客戶玩「帳期差」的槓桿:若客戶帳期60天,就想辦法把供應商談成90天。新莊某成衣廠靠這招,硬是在沒有增資的情況下,多擠出三百萬週轉空間。關鍵在把付款節奏變成談判籌碼,而非被帳單追著跑。
最後送個血淚換來的公式:安全現金水位 = 固定支出 × 3 + 突發預備金。固定支出包含薪資、租金、貸款,突發預備金抓單月支出的50%。達不到這數字前,所有擴張計畫都該踩剎車。別被成長迷暈頭,現金枯竭時,連呼吸都要付費。
上週老陳傳訊息說,照著現金流日誌追蹤三個月,終於擺脫天天調頭寸的惡夢。看著報表上穩定爬升的餘額曲線,比任何利潤數字都讓人安心。企業的壽命不在營收規模,而在血液循環是否順暢。下次聊聊怎麼讓庫存變「流動的黃金」——那又是另一場搏鬥了。
評論:
「應收帳款週轉天數到底怎麼算才準?我們有些客戶會拖過約定時間,但最後還是會付,這種該不該計入風險?」
「分戶管理這招太實用!立刻把公司帳戶拆了,光看兩個帳戶數字跳動就清醒很多,原來之前都在自我感覺良好」
「中小企業貸款難如登天,銀行看到營收起伏大就縮手,文中提到的『救命錢』管道能不能具體說說?」
「庫存水位線抓多少才合理?我們做食品的有保存期限壓力,壓太低又怕缺貨流失客戶,每天都在走鋼索」
「現金流日誌長什麼樣?有沒有推薦的模板或工具?用Excel做到快崩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