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敲打著鐵皮屋簷,我盯著桌上那張被退回第三次的房貸申請文件,紙角已經磨得起毛邊。房仲昨天又傳來語音訊息,語氣裡藏著不易察覺的焦躁:「林先生,銀行說您的薪轉紀錄跳月份,需要補正入息證明⋯⋯」手指無意識摩挲著咖啡杯緣,忽然想起十年前初出社會時,我也曾捧著手寫薪資條在租屋處樓下,被房東用懷疑的眼神上下打量。那張薄紙的重量,至今仍壓在記憶深處。
入息證明從來不只是幾行數字。去年幫開小吃店的表姊處理貸款時,她從油膩的收銀機底下抽出皺巴巴的營業稅單,稅務員潦草的簽章暈開墨跡。銀行承辦人扶著金邊眼鏡反覆端詳,最終搖著頭推回文件:「這只能算營業證明,要附上近三個月現金流明細。」表姊圍裙上的醬油漬,在等待區的白熾燈下格外刺眼。
不同職業需要的入息證明,簡直像量身訂製的盔甲。隔壁棟的陳老師退休後兼職寫專欄,去年想裝修老宅時,捧著稿費匯款紀錄卻被當成自由工作者。我陪他跑區公所申請勞保證明,承辦員從鐵櫃深處抽出泛黃範本:「您這種接案的要附委託合約,最好再請會計師簽核收支表。」陳老師在電梯裡苦笑:「教了三十年書,現在倒要證明自己會寫字。」
真正要命的永遠是細節。朋友在科技公司領外幣薪資,去年申請房貸時得意展示電子薪資單,未料銀行要求補「經外交部驗證的匯率證明」。我們在金融大樓裡迷路兩小時,終於在十三樓夾層找到公證處。穿灰西裝的專員用紅筆圈出匯率轉換欄位:「這裡要加註兌換日期,銀行端系統只認台北外匯市場收盤價。」朋友盯著那行小字喃喃:「原來數字呼吸的空氣都要講究產地。」
最揪心的時刻藏在印章落下的那秒鐘。陪母親整理父親遺物時,從軍大衣內袋掉出塑膠套包著的退役令。泛黃紙張上「年功俸」欄位印著褪色數字,母親用指腹輕撫鋼印凹痕:「當年你爸就是拿這個去標會,才湊齊你的幼稚園學費。」那些帶著體溫的數字,承載著比信用評分更沉重的東西。
此刻我書房印表機正吐出熱騰騰的文件,這次學乖了:薪資單旁附上勞保明細,獎金欄位用螢光筆標註「非經常性所得」,末頁夾著會計師事務所鋼印封緘的稅務申報表。雨不知何時停了,水珠沿著冷氣管線墜落,在鐵窗敲出規律聲響。忽然明白入息證明其實是成年人的勳章,那些被反覆檢視的數字,終將在生活戰場上熔鑄成盾。
評論:
自由工作者想問:如果主要收入是國外平台匯款,是否需要把PayPal紀錄拿去公證?上次銀行說要翻譯成中文還得蓋騎縫章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只附了電子薪資單申請信用貸款,難怪被婉拒,原來少了勞保異動明細這張王牌
母親的農保年金被當成非經常性收入,該去哪裡申請「持續性給付證明」?農會人員說沒聽過這種文件
好奇創業者怎麼準備?公司有營登但還在虧損,會計師說用負責人借款當收入,銀行真會認嗎?
退役軍公教淚推最後一段!當年用退休俸擔保兒子創業,銀行要求補廿年前薪餉單,最後在檔案局地下室翻到微縮膠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