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百葉窗,在書桌落下斑駁光影。我啜著溫熱的烏龍茶,指尖滑過一疊泛黃的股息通知單。退休這十年,真正支撐生活底氣的,從來不是驚心動魄的暴漲暴跌,而是幾檔像老友般可靠、風雨無阻按時匯款進戶頭的股票。市場喧囂如潮水來去,唯有穩健的現金流,才是退休航程真正的壓艙石。
說起「穩」字,很難繞過那只綠色招牌無所不在的電信巨擘——中華電信。它像城市地底盤根錯節的管線,默默支撐著整個島嶼的日常脈動。當年我決定將部分退休金錨定於此,看中的正是那份近乎「類公債」的特質。無論景氣燈號如何變換,人們手機帳單照付、網路照用,這種需求黏著度,成了現金流最厚的護城河。翻開帳本細算,過去五年,它像個守時的老派紳士,股息配發率穩穩落在九成五以上。去年每股配出 4.76 元,以當前價位計算,殖利率仍貼近 4% 水準。重點不在於驚人的數字,而在於那份「可預期性」。看著股息入帳紀錄表上那條幾乎筆直的線,夜裡睡得特別沉。
另一檔常被低估的隱形冠軍,是守護無數樓宇安全的中保科技。它不像科技股光芒四射,卻紮實地嵌進台灣社會的肌理。從你家大樓的門禁系統、店舖的防盜感應,到企業的消防通報網絡,背後常是那隻展翅的鷹徽在運作。這種「民生基礎設施」的生意模式,具備強大的定價能力與客戶續約率——試問,誰會為了省點小錢,輕易更換關乎身家財產的安全系統?更難得的是,中保的管理層深諳股東回報之道,連續配息超過二十年,近年股利政策越發大氣,現金股利搭配股票股利雙軌並行,去年每股配發 5 元現金加 0.5 元股票,實質殖利率相當亮眼。它像個低調的匠人,不喧嘩,卻用持續增長的訂閱制收入,一磚一瓦堆砌出退休金流的堅實堡壘。
選擇退休收息股,核心邏輯其實簡單到近乎固執:「寧要穩穩的 5%,不要搖擺的 10%」。高息股滿街是,但許多是景氣循環股,或是用資本公積硬撐出來的虛胖股息,今年大放送,明年可能就風雲變色。中華電與中保科的可貴,在於它們的盈餘根基扎實,配息來源幾乎全來自本業賺進的真金白銀,而非借貸或變賣家當。這種「盈餘配發比」的健康程度,才是長期領息不中斷的關鍵密碼。
投資它們,需要一點「反高潮」的覺悟。沒有單日暴漲的狂喜,也少有分析師激情喊價的熱鬧。它們更像後院那棵老榕樹,枝葉不算特別茂盛搶眼,卻能經年累月提供遮蔭,根系深埋地底,颱風來了也難撼動。尤其當全球政經局勢動盪,市場恐慌拋售時,這類資產的抗跌性往往浮現,甚至成為資金的避風港。
當然,沒有完美標的。中華電面臨 5G 資本支出高峰後的折舊壓力,市場也憂心傳統電信語音營收的緩步下滑;中保科則需持續證明其在智慧城市、AIoT 應用上的轉型力道能否推升成長曲線。但退休金配置,本就不該賭翻天覆地的成長奇蹟,而是追求「可持續性」與「可預測性」的平衡藝術。定期檢視財報中自由現金流的穩健度、負債比的健康狀況,遠比追逐短期股價波動實在。
我的書桌玻璃墊下壓著一張便籤,寫著退休第一天給自己的提醒:「慢,即是快;穩,即是贏。」十年過去,看著這兩檔股票如同老伙計般,在每個除息季節準時敲門送來生活費,才真正咀嚼出這句話的滋味。它們或許不會讓你一夜致富,卻能用一種近乎固執的規律,為往後數十年的安穩日常,築起最溫柔的防線。
評論:
中保科的股票股利策略真的很吸引人,長期累積下來股數變多,複利效果比單純現金股利更有感,但想問版主對它跨足智慧城市這一塊的轉型看好嗎?會不會增加太多不確定性?
完全認同追求穩健現金流!之前貪高息買了某檔DR股,結果隔年股利大縮水,股價還腰斬,真是血淚教訓。中華電這種老字號,晚上真的比較好睡。
想請教,如果退休資金有限,只能先選一檔入手,版主會優先選中華電還是中保科?考量點是什麼?
文章提到殖利率不是唯一指標,深有同感!最近也在看公司配息來源是否為本業盈餘,有些公司帳上現金多但本業賺不多,硬發高息撐股價,這種真的不敢碰。
除了這兩檔,版主覺得同樣有「民生必須」特性的食品股(例如統一超或大成),是否也符合這種退休收息的邏輯?還是產業特性仍有差異?期待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