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冷氣開得特別強,表姐捏著那張「乳腺原位癌」報告單的手指關節發白。醫生溫和解釋病情的聲音像隔著水傳來,她卻只聽見自己心跳撞著耳膜——直到護理師遞來自費項目同意書,上頭數字猛地將她拽回現實。「這只是開始。」她後來在電話裡苦笑,聲音帶著劫後餘生的顫抖。
許多人和我表姐一樣,確診當下腦中轟然炸開的並非「癌症」二字,而是更直白的恐懼:「我付得起嗎?」原位癌雖屬早期,但從確診那刻起,帳單便如雪片紛飛。微創手術檯面報價12-18萬新台幣,若選傳統切除加淋巴結檢查,瞬間突破25萬門檻。這還未計入隱形開銷:三次回診超音波追蹤每次噴掉兩千五,術後三個月必做的全身骨掃描再撕走一萬八鈔票。更別提若醫生皺眉說「建議加做基因檢測」,六萬塊便從指縫間蒸發。
當保險業務員拍胸脯保證「原位癌有理賠」時,請務必壓住那份欣喜。翻開你塵封的保單契約書,關鍵藏在魔鬼的腳註裡:條款是否明列「包含原位癌」?理賠金是「一次給付」還是「依手術項目打折」?某位保戶在診間崩潰的場景我至今難忘——她手持昂貴的達文西手術單,才發現自己買的癌症險只按傳統手術比例理賠,自負額瞬間多出十四萬。更殘酷的是等待期陷阱,王先生在投保後第89天確診,離90天等待期門檻僅一步之遙,百萬理賠金硬生生蒸發。
走進自費迷宮更需要清醒腦袋。當醫生問「要選傳統切片還是三維立體定位?」價差三倍的選擇題背後,你得追問:「準確率提升多少?我的鈣化點位置適合嗎?」曾遇過阿姨咬牙刷了八萬做術中冷凍切片,術後才知她的病灶型態根本不需要。而標靶藥物更如雙面刃,隔壁診間陳太太的HER2陽性原位癌使用標靶,每月多扛六萬元藥費,但醫生坦白說:「妳的類型,其實手術切乾淨就夠了。」
最痛的不是花錢,是花錯錢。去年幫表姐整理單據時發現,某筆兩萬二的術前正子攝影根本可免。原來健保規定原位癌做PET-CT需事前審查,多數根本不會過,「自費是做心安的」護理師私下坦言。後來我學會在聽到自費建議時必問三句話:「這個沒做最壞結果是什麼?健保給付的替代方案效果差多少?如果分期付款怎麼算?」
上週在咖啡廳遇見表姐,她晃著手中瑪奇朵笑道:「現在看到四位數帳單眼睛都不眨。」她頸上那道淡疤花了三十七萬,但真正貴的是教訓:確診隔天她就衝去銀行查保單,發現防癌險早因欠繳停效;而每月省下的500元醫療險,此刻卻得用六十倍代價償還。當她重新簽約時,特別用螢光筆劃亮「原位癌一次金」條款,保費數字刺眼得讓她眼眶發熱——原來健康的價格,始終明碼標價。
夕陽把診所玻璃染成蜜色,瞥見櫃檯前顫巍巍簽帳單的阿婆,想起表姐的話:「我們都在用錢買時間。」但或許更殘酷的真相是:當身體開始標價,每一塊錢都是押注未來的籌碼。而真正精明的賭徒,總在發牌前就備足賭本。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才把防癌險降成基本型,明天立刻去補原位癌附約!
請問若做過乳房重建手術,三年後對側發現原位癌,保險還會賠嗎?
PET-CT那段太真實!我媽當初被說服自費做,後來才知原位癌根本不需要
年輕族群注意:很多便宜網路投保的癌症險根本不含原位癌,條款要逐字看
標靶藥物那段值得深思,醫生是否過度治療?我阿姨的DCIS被建議打標靶,第二意見卻說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