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盯著富途牛牛螢幕上跳動的數字,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面。前陣子騰訊突然一波急拉,手癢用了孖展加碼,帳面賺錢當然開心,但月底看到利息扣款那行小字,心頭還是抽了一下。玩孖展這些年,繳過的「學費」不少,最深刻的教訓就是:利息計算,絕對不是借多少乘上天數乘利率那麼簡單。它像潛伏的暗流,稍不留神,賺的價差就被它悄悄捲走。
很多人以為孖展利息是「借多少、算多少」,這誤解可貴了。銀行或券商計孖展息,玩的是「按日計息、逐日滾動」的把戲。重點在於那個「孖展結餘」——它不是你一開始借的固定數字,而是每天收市後,根據你持倉市值、抵押品狀況和借款額,像海綿吸水般隨時浮動的活數字。今天帳上賺錢,抵押品價值升,孖展結餘可能降;明天手賤多買了點,或者股價跌導致抵押率繃緊,結餘立馬往上竄。利息,就咬著這個每天變動的結餘狠命算。
舉個血淋淋的例子。去年港股瘋炒AI概念股,我看準一隻,週一開市用孖展額外加碼了50萬港幣。當天收市孖展結餘就是50萬。週二股價飆,我得意忘形又追了20萬,當天結餘變70萬。誰知週三風雲變色,概念退燒,股價單日暴跌15%,抵押品價值縮水,券商風控系統自動觸發,不僅原先借的70萬利息照算,更因抵押率跌破警戒線,被要求補倉。狼狽地調錢進去,週四結餘稍降。熬到週五反彈趕緊平掉部分倉位還款,結餘回到40萬。粗算一週:借50萬 + 70萬 + 70萬(週三暴跌後結餘未即時降)+ 65萬(週四補倉後)+ 40萬 = 日均結餘約59萬。年利率若算6.8%,一週利息 = (590,000 6.8% 7) / 365 ≈ 港幣$786。看著不多?但別忘了,這筆錢是硬生生從你可能微薄甚至不存在的價差利潤裡挖走的,更別提補倉時割肉的痛。
更陰險的是「復利效應」。多數券商孖展息是按月滾動計算,這個月沒還清的利息,下個月自動滾入本金生息。想像一下:月初借100萬,月息0.5%(年化約6%),月底利息5000。如果沒還,下個月計息本金就變成1,005,000,利息變成5,025元… 雪球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滾大的。這還不包含可能產生的逾期罰息,利率往往比正常孖展息高出一大截。
省息不是靠運氣,得靠策略。我摸索出幾招實用的:「集中火力」還款法。與其每天小額還款,不如盯緊帳戶閒置資金,累積到一定數目(例如超過某個最低還款額門檻)再一次性還入孖展戶口。為什麼?因為每次還款操作,系統會優先沖抵當日孖展結餘,直接降低當天計息基數。小額天天還,操作成本(時間、可能的手續費)不划算,效果也零碎。「時機獵手」掛單法。港股T+2交收,今天賣股,錢要後天才到帳。但利息可不等人!我習慣在決定賣股當天收市後,立刻手動從儲蓄戶口轉一筆相當於預期賣股款項的金額到孖展戶口還款。等後天賣股款到帳,再轉回儲蓄戶口填補。這操作等於「預支」兩天資金成本,但比起孖展利息,普通儲蓄利息低得多,省下的孖展息遠超預支成本,尤其大額時更明顯。當然,這招得確保後天款項一定到帳,別玩脫了。最後是「節流」比「開源」更實際。頻繁短線操作,買進賣出之間那幾天的孖展結餘波動,累積起來的利息成本很可觀。有時忍住手,減少不必要的「即日鮮」或過度槓桿,省下的利息就是實打實的利潤。
玩孖展,槓桿是雙面刃。盯著股價漲跌的同時,別讓那行小小的利息計算成為盲點。算清楚每一天的結餘,理解復利的殺傷力,運用策略主動管理債務,這些細微的功夫堆疊起來,才是長期在市場生存的底氣。畢竟,市場賺的錢是波動的,但付出的利息,可是實實在在從口袋裡流走的真金白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