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年前簽下第一間房貸時,銀行理專把浮動利率說得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現在利率低,以後降息你更賺!」結果三年後央行連五升息,每月硬生生多繳四千多塊,那陣子全家連去超商買咖啡都要猶豫。最近幫表弟看房,發現市場上竟有「凍漲型」定息方案,深入研究才驚覺,有些優勢是浮動利率永遠給不了的安全感。
定息按揭最狠的殺招,是它像把透明量尺攤在你眼前。無論外面風暴多狂,未來十年、二十年該還多少,白紙黑字釘死在合約裡。去年認識的裝潢師傅就吃過悶虧,當初為省那0.2%選浮動,結果升息後店面月供暴增三成,咬牙苦撐時苦笑:「早知道多繳的利息都夠把展示間鋪大理石了。」這種痛,選定息的人永遠不必懂。
多數人抗拒定息,是被「利率通常較高」的刻板印象嚇退。但掀開銀行檯面下的遊戲規則,會發現精算師早埋了彩蛋。當市場預期利率走低時,銀行反而會祭出「前低後高」的階梯式定息方案。我表弟上個月鎖到某公股銀行「首三年1.98%」專案,比同期浮動利率還甜。關鍵在嗅覺要準,像獵豹盯央行報告那樣。
定息戰場的潛規則是挑客戶。銀行最愛軍公教或年資破五年的科技廠員工,這群人能拿到神秘折扣碼。我陪表弟申辦時耍了個心機:把他過去三年加班費全數計入年薪證明,再押上他爸閒置的老公寓增貸當擔保。結果核出利率比預估少0.35%,行員私下透露:「看到你有Plan B還款來源,風控系統自動加分。」
最近金融圈瘋傳美國可能降息,不少人糾結是否該等。但翻開台灣三十年房貸利率走勢圖,會發現波段像阿里山公路般曲折。與其賭未來,不如把握財政部「新青安貸款」這類政策紅利期鎖利。有位基金經理朋友說得妙:「定息買的是保險,用微量溢價換二十年安睡,值!」
真正該怕的,從來不是明帳上的數字。去年某上市公司的財務長跟我吐真言:「公司給高階主管的房貸補貼,條款明訂限用定息方案。」這些算盤打最精的人,怕的是黑天鵝突襲。當你凌晨三點被升息新聞嚇醒,摸黑按計算機發現孩子教育基金要被吃掉時,那種恐慌感才是隱形成本。
走過房貸叢林的老鳥都懂,選利率像選結婚對象。浮動利率像熱戀情人,甜言蜜語卻可能變臉;定息則是沉穩伴侶,把風雨擋在門外。前天簽約時,表弟盯著三十年還款計畫表突然眼眶泛紅:「原來這就是安全感啊!」那瞬間我彷彿看見十年前在銀行櫃檯焦慮簽名的自己。有些貴,真的不能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