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朋友阿凱興奮地跟我說辦了張「分期零利率」信用卡,結果三個月後收到帳單差點暈倒。那些藏在條款裡的帳管費、手續費加起來,比銀行門口掛的利率數字高出兩倍有餘。這種事每天都在上演,我們總被漂亮的月利率數字迷惑,卻忘了算進各種隱形成本,就像走進燈光美氣氛佳的餐廳,結帳時才發現每道菜都加了15%服務費。
真正該看的數字是實際年利率(APR)。這東西厲害在能把所有零零碎碎的費用——開辦費、帳管費、遲繳罰金,甚至提前還款的違約金——全部打包換算成年化百分比。我去年房貸轉貸就吃過悶虧,A銀行廣告利率1.8%誘人到不行,細算APR卻飆到2.3%,原來他們把信用保險費偷偷捆進去了。
現在遇到任何貸款或信用卡方案,我第一時間就打開瀏覽器搜尋「實際年利率計算機」。這種工具根本是現代人必備的財務防身術,只要輸入貸款總額、期數和每期應繳金額,三十秒內就吐出赤裸裸的真實成本。上個月幫女兒算學貸時更驚覺,同樣借五十萬分七年還,B銀行號稱利率較低,但APR竟比C銀行高0.7%,關鍵就在B銀行要收五千塊開辦費。
最實用的是能玩「數字實驗」。把信用卡循環利息丟進去計算,會看到驚悚畫面:只繳最低應繳金額的話,十萬卡債的APR可能衝破15%。我有次把車貸方案各期金額手動調整,意外發現延長還款期看似月付壓力小,但APR會像溫水煮青蛙般緩緩上升。這些藏在細節裡的魔鬼,沒靠計算機根本無從比較。
坊間免費計算機操作邏輯大同小異,重點是要誠實填寫所有支出項目。記得把螢幕截圖存下來,和業務員談判時直接擺桌上:「請問這個APR數字是怎麼來的?」對方態度通常會突然認真起來。有次甚至遇到理專主動幫我重擬方案,只因為我指出他漏算了轉貸代書費。
錢在口袋裡跳動的溫度是真實的,但金融商品包裝的糖衣往往太厚。下回看到「首期利率0%」或「手續費優惠」這類宣傳時,與其心動不如指動——打開計算機敲幾個數字,可能省下好幾趟家庭旅行的預算。畢竟我們賺的每分錢都該被溫柔對待,而不是餵給那些精心設計的數字迷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