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幫朋友處理居屋申請,才發現入息限額這塊真的讓人頭大。台灣的社會住宅制度,說穿了就是政府想讓中低收入家庭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但資格門檻一不小心就踩線,尤其收入計算,細節多到像在解謎題。我自己跑過幾趟市政府,問了承辦人員一堆問題,才搞懂那些隱藏規則。今天來聊聊這個,希望幫大家少走冤枉路。
申請居屋的資格,核心在家庭總收入不能超過政府定的上限。以台北市為例,2023年的標準是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所得低於最低生活費的1.5倍,大約四萬五千元台幣。這數字聽起來簡單,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家庭成員怎麼算?如果孩子在外地讀書,算不算在內?答案是,只要戶籍在申請地,就算未同住也計入。我遇過一個案例,夫妻加兩個孩子,結果孩子讀大學住校,收入一算,差點超標。承辦員提醒,扶養親屬的證明文件得齊全,否則白忙一場。
入息計算方法更考驗細心度。總收入包括薪資、獎金、投資收益,甚至兼差外快,都得全數加總。重點是,政府允許扣除必要支出,像勞健保費、子女教育費,或身心障礙補助。舉個實例:一家四口,爸爸月薪五萬,媽媽兼職賺兩萬,孩子學費每月扣五千。總收入七萬減扣除額,算下來人均約一萬八,低於限額。但很多人忽略兼職收入,以為只報正職就好,結果申請被駁回。我建議大家拿近三個月薪資單和銀行流水,一筆筆核對,別偷懶。
申請過程常見的坑,是收入變動的處理。比方說,你年中換工作薪水漲了,但申請時用舊資料,這會出問題。政府會查核全年所得,如果年度報稅單顯示超標,就算初期通過也白搭。我朋友就吃過虧,以為限額只看申請當月,結果年底補稅單一來,資格被撤銷。另一個陷阱是資產審查:名下有不動產或存款超過百萬,就算收入達標,也可能被刷掉。這些規則不是刁難,而是確保資源給真正需要的人。
最後提醒,各縣市標準不一。新北市的限額比台北寬鬆些,高雄則看家庭規模調整。最好上地方政府網站下載最新表格,或直接預約諮詢。政策常變,像去年疫情後,部分地區放寬了彈性。申請居屋不是賭運氣,而是精打細算的過程。花點時間搞懂規則,就能避免空歡喜。
|